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2篇
  免费   262篇
公路运输   1190篇
综合类   1198篇
水路运输   1033篇
铁路运输   662篇
综合运输   9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This paper proposes a unified approach to modeling heterogonous risk-taking behavior in route choi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ochastic dominance (SD). Specifically,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 (FSD, SSD, TSD) are respectively linked to insatiability, risk-aversion and ruin-avers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The paths that may be selected by travelers of different risk-taking preference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SD-admissible paths, which can be generated using general dynamic programming.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D-based approach and other route choice models that consider risk-taking behavior. These route choice models employ a variety of reliability indexes, which often make the problem of finding optimal paths intractable. We show that the optimal paths with respect to these reliability indexes often belong to one of the three SD-admissible path sets. This finding offers not only an interpretation of risk-taking behavior consistent with the SD theory for these route choice models, but also a unified and computationally viable solution approach through SD-admissible path sets, which are usually small and can be generated without having to enumerate all paths. A generic label-correct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generate FSD-, SSD-, and TSD-admissible paths,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algorithm and to verify the analyt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52.
为了解决具有非线性和环境干扰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控制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滑模控制算法; 将跟踪误差设计为滑模函数, 设计线性矩阵不等式, 求解状态反馈增益; 基于二次型Lyapunov函数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切换函数, 使系统对不确定性和外加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避免出现抖振现象; 对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滑模控制器进行仿真, 计算出动力定位船舶在无扰动的匀速运动和有外界环境扰动的变速运动2种不同情况下的前进速度、横荡速度、艏向角速度、前进加速度、横荡加速度、艏向角加速度、前进控制力、横荡控制力和艏向控制力矩等; 分析了状态反馈增益线性矩阵、边界层、切换项增益等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基本滑模控制使前进速度达到期望值所需的上升时间为29s, 而新算法为15s, 节约了48.28%;采用基本滑模控制使横荡速度达到期望值所需的上升时间为24s, 而新算法为14s, 节约了41.67%;采用基本滑模控制使艏向角速度达到期望值所需的上升时间为13s, 而新算法为10s, 节约了23.08%。可见, 设计的控制器对有非线性和环境干扰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都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具有控制输入连续、控制抖振小、不存在过高增益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分析主轴承的动力学与摩擦学特性以及其相互耦合关系。  方法  首先,利用子结构法建立轴承磨损试验台耦合摩擦特性的动力学模型;然后,通过该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轴承摩擦耗功和轴心轨迹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主轴承摩擦学和动力学的耦合分析。  结果  结果显示,试验台的4个支撑轴承均处于液动润滑状态,被测轴承在上止点处于混合润滑状态;随着轴承间隙的增大,轴承试验台被测轴承最小油膜厚度先增大后减小,当间隙在20 μm左右时可以得到最佳润滑状态;相比非线性弹簧的油膜模型,采用EHD模型可得到精度更高的轴承载荷和摩擦功耗。  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轴承副的润滑性能设计和高精度建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4.
高强度纤维束的动态拉伸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态拉伸装置及薄臂杆组合夹头测试了5种高强度纤维(PBO,UHMWPE,Kevlar,Glass fiber S-2,Basalt)束的动态力学性能.动态拉伸和静态拉伸结果的对比表明,5种纤维束具有应变率效应.5种纤维束的动态抗拉强度均高于静态抗拉强度,除UHMWPE外动态断裂应变均大于静态断裂应变.应变率效应对5种纤维束动态拉伸失效应变的影响无统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5.
动载作用下柔性车体结构疲劳寿命的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准确预测随机动载作用下柔性车体结构的疲劳寿命,将多体动力学仿真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建立了车体多体动力学模型.计算了35个关键部位的载荷历程,并用准静态应力分析法获得了对应的应力影响因子.用模态分析技术获得了车体结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用子结构技术获得了车体有限元缩减模型.根据危险应力分布、应力时间历程以及Palmgren-Miner损伤理论,利用疲劳分析软件FE-FATIGUE的基于应力的安全强度因子分析法和MATLAB的WAFO技术对柔性车体结构疲劳寿命仿真.仿真结果包括损伤和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156.
总结了内燃机活塞-缸套系统摩擦磨损的研究成果, 从润滑油改良、表面改性、动力学特性方面综述了系统的减摩抗磨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讨论了润滑模型、润滑添加剂、表面织构、缸套珩磨、表面涂层与动力学特性对系统减摩抗磨的影响, 分析了系统的摩擦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活塞-缸套系统的润滑特性具有非线性特征, 润滑状态与添加剂对系统减摩抗磨有较大的影响, 系统润滑状态的不确定性导致多种润滑模型并存, 需进一步建立系统综合润滑模型, 同时需深入探讨润滑油添加剂最佳减磨剂量及减磨机理; 表面改性技术(表面织构、珩磨与涂层)可以大大减少系统表面的摩擦磨损, 由于织构位置分布、加工参数、加工工艺、表面形貌与涂层材料等对接触表面的影响, 表面改性技术减摩抗磨的综合发展相对缓慢, 需进一步研究表面改性减磨的机理与参数优化方法; 活塞-缸套系统的工作条件苛刻, 系统各部件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 深入探究动力学特性与摩擦磨损的演化规律关系相对困难, 仍需全面考量服役状态下动力学特性与摩擦磨损之间的关系; 未来内燃机整机性能的提高将迫使活塞-缸套系统需具备更高的减摩抗磨性能, 为实现系统经济性与节能减排的目标, 尚需进一步开展系统高效减摩技术。  相似文献   
157.
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动力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规律,修筑足尺试验场,采用置入式应变传感器,检测加速加载设备在车轮荷载作用下的面层底部动力响应,研究了面层底部横向分布以及轴重和温度对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车轮荷载下,面层底部纵向弯拉应变呈拉压应变交变状态,荷载位置仅影响其数值大小;横向弯拉应变比较复杂,胎冠下部呈现拉应变状态,2个轮胎之间及轮胎外侧呈现压应变状态,胎肩位置呈现拉压应变交变状态;面层底部弯拉应变无法充分反映超载车辆对路面的破坏作用;温度对路面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显著,30℃、40℃和50℃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分别为常温状态下的3倍、8.9倍和13.3倍。  相似文献   
158.
对车室声腔模态和车身结构动刚度进行分析可以避开车身壁板与车内空腔声学共振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对车内声腔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白车身动刚度和模态分析发现白车身后隔板区域与声腔在某振动频率会发生共振,为改进车身刚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9.
文武  夏义  孟得东 《船电技术》2019,39(1):28-31,35
本文针对动力定位船舶在推力分配中桨-桨之间的水动力干扰问题,基于二次规划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避免桨-桨干扰的策略。以一艘海洋平台供应船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推进器的推力损失,提高船舶的定位精度,降低推进系统的能耗。  相似文献   
160.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结构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学宁  梁波  高峰 《铁道学报》2011,33(2):72-78
针对列车走行的实际情况,将板式无砟轨道-路基作为参振子结构纳入车辆计算模型,建立包含车辆、钢轨、板式轨道和路基为一体的二系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列车速度对车辆运行品质、系统动位移以及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车体加速度、动轮载和轮重减载率均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呈线性分布,当列车高速通过无砟轨道-路基结构时,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指标都能满足要求;系统动位移受速度影响较小;轨道板易发生疲劳破坏,需采用双层、双向配筋;路基面动应力随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但数值比有砟轨道的小;路基动应力沿路基深度方向衰减较慢,在基床表面下3 m处,动应力只有基面的25%左右;无砟轨道的基床加速度远小于有砟轨道的加速度值,表明无砟轨道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列车荷载对路基基床的振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