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7篇
  免费   777篇
公路运输   3295篇
综合类   3943篇
水路运输   2936篇
铁路运输   1502篇
综合运输   78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425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354篇
  2017年   384篇
  2016年   394篇
  2015年   555篇
  2014年   818篇
  2013年   652篇
  2012年   1142篇
  2011年   972篇
  2010年   770篇
  2009年   713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933篇
  2006年   759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6 毫秒
41.
无刷直流推进电动机动态性能的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卫  郝英  王亚静 《中国航海》2005,(2):70-72,78
建立无刷直流推进电动机的动态仿真数学模型,利用系统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以及对称性边界条件确定初始状态,对起动等动态过程进行了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对于船舶永磁同步推进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旅客列车发车时间域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旅客对不同到发时间域选择的偏好,确定了各发车时间域旅客出行的方便系数。利用目标规划原理,以旅客出行方便程度最大为目标,构造了三级控制策略。在考虑客运站到发线能力,以及旅客列车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域发车等约束条件下,建立旅客列车发车时间域的目标规划模型。利用该目标规划模型,可根据旅客列车实际运行的需要,通过变化控制策略和赋予各目标的优先因子,实现对列车发车时间域的优化。根据模型约束目标正负偏差变量,计算了各级控制策略实现程度系数。最后,以太原站始发旅客列车为实例,利用变换方案对该目标规划模型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将目标规划优化结果和传统确定发车时间域的结果以及指派模型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3.
航行船舶在浅水水底引起的压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航行船舶在水底引起的压力变化对其自身安全有重要影响。通过船池模型试验研究,总结出了航行船舶水底压力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负压峰值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水压场换算方法。在浅水、薄船条件下,忽略非线性影响,得到了船舶水压场的简化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试验结果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4.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railway pneumatic suspension modelling: both multibody and pneumatic aspec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work aims at obtaining a realistic model of the secondary suspension and coupling it with a multibody model of a train.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pneumatic circuit such as bellows, tanks, pipes and valv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ellow-pipe-tank subsystem for which several modelling approaches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ial and algebraic models are highlighted, and an application-dependent choice between them is suggested. A complete model of the pneumatic circuit is then obtained and coupled with a multibody model of the train. As a result, the behaviour of a suburban train equipped with a pneumatic secondary suspension is analysed, in particular undesired oscillating motions which affect the comfort. Topological modifications and improvements of the suspension a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5.
基于层次灰色模型的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技术创新基本理论,结合铁路技术创新实际,从效益(经济、社会)增长、市场状态(市场份额、市场营销)改善和创新主体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提高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的多级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系统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层次灰色评价模型(HGM),运用该模型对铁路技术创新绩效分别从整体和分项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绩优度为“一般”,其主要原因在于铁路运输市场状态改善中市场份额扩大程度较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层次灰色评价法(层次灰色评价模型)为一种评价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介绍了国内外集装箱锁闭装置的发展,论述了我国开行160 km/h集装箱运输专列所应选取的锁闭装置的形式。  相似文献   
47.
腹地经济发展对港口吞吐量影响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晶  吕靖 《水运工程》2007,(11):49-51
腹地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着港口的发展方向,但是一般的静态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参数是固定的,无法反应腹地各种影响因素变化对港口吞吐量产生的动态影响,而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克服了这一缺陷,解释变量的参数可以随时间改变,充分体现了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关系的改变,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考察期内腹地各种因素对港口吞吐量的动态影响。在介绍模型的基础上,就东北经济对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较为详尽的结论,这些结论是港口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8.
本文根据轮/轨蠕滑理论提供了计算和分析B_0—B_0机车转向架直线运行横向轮/轨力的方法,并以SS4型电力机车作为验证实例,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的结果相接近。作者采用这种方法对轮/轨力进行可靠的分析,旨在论证我国现有电力机车转向架蛇行稳定性所要求的最佳轮对定位刚度。本文论证结果符合于作者在文献[1]中提出的轮对定位新方案,它可适用于最大运行速度为100km/h的现有SS型电力机车。  相似文献   
49.
介绍灰色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并给出了全国水运货运量预测的GM(1,1)模型,可供水运部门制定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 space-distribution of grain sizes and the relative percentage of the amount of mineral species that result from the mixing process of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s at the Ria de Vigo (NW of Spain).The space-distribution of minerals was initially determined, starting from a detailed mineralogical study based on XRD-Rietveld analysis of the superficial sediment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aps obtained for grain sizes, average fractions of either siliciclastic or carbonates, as well as for individual-minerals, were further stabilised. From this analysis, spatially organized patterns were found between carbonates and several minerals involved in the siliciclastic fraction. In particular, a coupled behaviour is observed between plagioclases and carbonate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ve percentage amounts and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In order to explain these results a conceptual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chemical processes at the seawater–sediment interface and hydrodynamical factors. This model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chemical control mechanisms that, by selective processes of dissolution-crystallization, constrain the mixed environment's long-term evolution,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self-organized sedimentary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