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44篇
公路运输   183篇
综合类   149篇
水路运输   51篇
铁路运输   96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阐述了膨胀土的特性及危害,对石灰改良膨胀土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良膨胀土掺灰工艺控制要点,着重介绍了石灰改良膨胀土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62.
关于静止土压力,在《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都有相关的办法和计算,但都是以"经验"为依据提出来的,且其计算图示为墙背垂直填土为水平的情况,由此可见前述规范中采用的方法和公式适用性较小,甚至不准确。基于库伦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结合土体极限稳定边坡的条件,得出可能产生砂性土静止土压力的计算范围,从而建立砂性土静止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应力圆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63.
在自制的渗漏性试验装置上,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稀土、不同的稀土加入量对灰铸铁管的渗漏性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原铁水的含硫量,铸造成形工艺和工艺因素与稀土影响灰铸铁管渗漏性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微量稀土能够细化石墨和组织,增强机体的连续性,减少组织中的孔隙类铸造缺陷,提高致密度,所以改善了灰铸铁管的抗渗漏性,且灰铸铁管的渗漏性受到工艺方法、工艺因素和原铁水含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4.
通过在水闸翼墙加固改造中对土中加筋材料应力和变形进行实测和研究 ,了解加筋土挡墙土体受力状况 ,探讨并验证加筋土体破裂面的实际位置和形状。  相似文献   
465.
新疆典型土类路基干压实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新疆很多地区干旱缺水、路基压实困难的现状,选择了3种典型土类(砾石土、风积沙、粉土)系统地进行了粒度分析、击实特性、动态特性、沉降特性等试验;在此基础上修筑了相应的试验路段,进行了3种典型土类的路基干压实施工工艺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对于砾石土及风积沙,采用干压实施工工艺修筑路基是完全可行的;对于粉土,在采取隔断措施后,可在较低含水量条件下进行路基压实。  相似文献   
466.
为了研究分离式框架桥的结构计算问题以及探讨现有的框架桥设计软件的应用,以三跨分离式框架桥为例,采用MADIS 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分离式框架桥结构进行数值分析,并将分离式框架桥的边孔、中孔当作单跨框架桥用以做对比计算。从计算结果分析可见,作用在框架桥边墙上的侧向土压力对框架桥结构内力影响很大,分离式框架桥各孔的结构内力与按单跨框架桥计算的结构内力差额较大。由此表明,框架桥设计软件的单跨框架桥计算模块不宜用于检算分离式框架桥,框架桥设计软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有待增加分离式计算模块。  相似文献   
467.
肖泽林 《中南公路工程》2011,(6):127-129,133
针对常张高速公路土石混合料压实特性和碾压工艺问题,采用大型击实仪对土石混合料进行击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级配在泰勒理想级配范围内,其压实性能较好。选取试验段进行了不同松铺厚度土石混合料碾压试验,通过测试不同碾压遍数下的沉降量、路基回弹模量和压实度,提出了最佳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施工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468.
沈阳地铁4号线劳动路站—望花屯站区间隧道穿越地层为富水粉质黏土地层,细颗粒较多,其中粒径≤10μm的颗粒占比达61.23%.选取该区间0~290环作为试验段,对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两种掘进模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详细讨论土压平衡模式和泥水平衡模式相互转换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掘进效率和地层沉降控制效果.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69.
苏树尧  张鹏  刘继国  曾聪  马保松 《隧道建设》2017,37(11):1442-1448
管节长度是拱北隧道曲线管幕设计和施工的关键参数,为了优化计算曲线管幕管节长度,通过分析顶进力和土体反力作用下的管节静力平衡条件,得出传统式和预调式2种曲线顶管土体反力分布模型。选取管幕顶部、中部、底部以及淤泥质层的顶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管节长度和土体参数对管节土体反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传统式曲线顶管土体反力在首节管处最大,且随管节长度增加而减小;相反,预调式曲线顶管土体反力在首节管处最小,且随管节长度增加而增大。初步分析确定管节长度为4~5 m,为减少超挖量、便于纠偏以及考虑到工作井尺寸等问题,工程最终采用管节长度为4 m的传统式曲线顶管法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70.
Research purposes: At present, the analysis methods about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and its distribution have several defects, including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rule and position, complex derivation, harsh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problem is translated into non-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problem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transform method with rotating calculation model of retaining wall. This method has large reference value to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of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and its distribution. Research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non-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formulations with horizontal slices analysis method, the analytical formulas of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resultant force of earth pressure and its point position are obtained directly, and the explicit solution of critical rupture angle is got by graphic metho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s, different angle of wall back, cohesion and external friction angle between filler and back of retaining wall, equispaced overloading are considered. The formulas can be used for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calculations of cohesive soil with common border condition. The deducing process of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formulations is simplified and unified greatly by using 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theory is perfected much mor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do fast computation about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of retaining w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