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28篇
公路运输   105篇
综合类   301篇
水路运输   192篇
铁路运输   50篇
综合运输   5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51.
This paper utilizes socio-psychometric survey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affective appraisal and habit formation on commuting mode choice. The data-set was collected in 2009–2010 in Edmonton, Alberta.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socio-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modal attributes, the survey gathered psychologic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habitual behaviour, affective appraisal and personal attitudes. Different psychometric tools were used to capture 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ode choice. Habitual behaviour was measured using Verplanken's response-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ffective appraisal was indirectly estimated using the Osgood's semantic differential. Five-point Likert scales were used to measure attitud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EM) approach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mode choice behaviour. SEM captures the latent natur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uses path diagrams to identify the directionality as well as intensity of the relationships.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passengers have positive emotions towards their chosen mode.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ar as a travel alternative was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strong habit towards it, such that passengers would use the car for almost every single trip.  相似文献   
252.
研究了半线性波动方程在三维空间上径向解的Blow-up.应用初等不等式对波前的解进行估计,从而证明在有限时间内解的Blow-up.在证明过程中,通过对满足f(u)=| u|p-1u的基本解的估计来得到解的Blow-up.为了克服基本解的非正定性,将对波前进行估计.通过选取圆环形区域来得到半线性波动方程径向对称型的解和解的逐点下界.假设时间t→∞时,解的均值∫3Ru(x,t)dx比时间t增长的快.  相似文献   
253.
利用微分不等式技巧研究了某一类二阶混合型积分微分差分方程的两点边值问题,在上下解存在的条件下,得到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定理.结果表明:这种技巧为其它边值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54.
为解决居住满意度缺少定量涵盖出行环境的问题,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4 个维度提取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涵盖5 个潜变量、21 个测量变量的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描述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表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对居住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区位对出行环境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各维度总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地理区位(0.913),出行环境(0.877),社区环境(0.748),住房条件(0.532)依次递减的趋势,但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其值为0.887.  相似文献   
255.
针对面向智能交通的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以公路冰雪灾害防治作为应用目标,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理论设计了公路主动式防冰处置的CPS模型,形成由一系列跨越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的节点相互耦合而成的巨型分布式反馈控制系统。围绕该CPS模型,提出了基于热力学规律的 路面温度短时预测算法,并基于风险理论设计了主动式防冰控制策略。对实测数据的实验分析和实际路段的系统应用表明,由于在预测算法中考虑了空气温度与路面温度的耦合变化关系,该 CPS 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30min 的平均路面温度预测误差约为±0.2℃;该CPS 的融冰处置能够覆盖高速公路约3/4 的有效行车区域,可以预先避免凝冰和积雪的形成或是主动降低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256.
通过推广的F-展开法研究了变系数BBM(Benjamin,Bona and Mahony)方程的精确解,通过线性变换将变系数BBM方程约化为标准椭圆方程形式,由标准方程的行波解的结构求出原方程的解,从而得到了变系数BBM方程丰富的精确解.同时研究了解随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257.
基于旋量理论的空间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旋量理论和Kane方程的理论基础上,将旋量理论和Kane方程相结合,找到理论的结合点——偏速度,即雅可比矩阵,引入了偏速度旋量的概念;介绍了求解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的新方法——将矢量积和旋量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出了基于旋量理论的Kane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58.
通过新疆地区低液限粉土路基的室内杠杆承载板法试验,分析了影响土基回弹模量E0的主要因素:压实度K、含水率ρ、细粒土粉粘粒组成等,并总结回弹模量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先考虑单一因素对于不同土质的土,当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时其压实度与回弹模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压实度一定时其回弹模量与含水率之间用乘幂函数回归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合考虑压实度和含水率来回归分析回弹模量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单一考虑时是一致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59.
车辆排队间距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交叉口车辆队列的启动离去过程建立运动学方程,研究交叉口等待车辆的车间距与通过时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分析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其他因素.分析发现:车辆队列的间距过小或过大均可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下降.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表明,当问距在4~8 m之间时,可有效降低等待队列长度及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启动延时时间,从而最大可能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260.
Smart charg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considerable research efforts but so far there is little notion of users’ acceptance of the concept. This work considers potentially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acceptance of smart charging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tests their viability employ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llowing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For a sample of 237 early electric vehicle adopters from Germany our results show that contributing to grid stabili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re key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acceptance of smart charging. In addition, the individual need for flexibility should not be impaired through charging control. Further well known influential factors like economic incentives do not seem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the sample group under scrutiny. These and further finding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aggregators when designing attractive business models that incentivize the participation of early adopters and ease market roll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