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31篇 |
免费 | 63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082篇 |
综合类 | 1831篇 |
水路运输 | 1464篇 |
铁路运输 | 1370篇 |
综合运输 | 1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4篇 |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202篇 |
2022年 | 151篇 |
2021年 | 323篇 |
2020年 | 285篇 |
2019年 | 216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158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579篇 |
2013年 | 457篇 |
2012年 | 759篇 |
2011年 | 694篇 |
2010年 | 478篇 |
2009年 | 362篇 |
2008年 | 428篇 |
2007年 | 541篇 |
2006年 | 471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芒稻河特大桥主桥为(77+3×130+82)m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桥,主墩基础位于深水区,承台施工时抽水最大水头达18.7m。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承台,围堰最大平面尺寸为45.6m×16.8m,采用拉森Ⅳw型钢板桩,单根桩长36m,围堰内设置5道内支撑。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围堰3个主要施工工况下钢板桩和内支撑的变形、应力,以及围堰封底抽水完成工况下封底混凝土的抗浮安全系数和应力,计算结果均满足要求。施工时,采用定位导向架和平面定位框限位插打钢板桩,内支撑采用工厂拼装现场分层整体吊装、水下抄垫等工艺,应用水下分阶段吸泥、水下二次封底等施工技术,实现了深水钢板桩围堰快速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902.
包边填砂路基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粘性包边土层与砂填料所共同构成的填砂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了填砂路基的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并通过模型试验的结果得到了滑动面位置。根据所得的滑动面位置对填砂路基边坡稳定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确定了稳定性系数的分析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包边土可以使填砂路基边坡浅层滑动面向路基填料内部转移;在地基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被动土楔的滑动面为包边土内部过坡脚的一条斜线;主动土楔的滑动面位于填料内部的一条斜线,与被动土楔的滑动面构成折线滑动面;设计中应尽量选用抗剪强度较高的改良粘性土作为包边材料,同时应重视包边土的压实质量。 相似文献
903.
904.
侧风对高速汽车行驶稳定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汽车高速运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受侧向风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影响规律与侧风气动中心的位置密切相关。但是,对侧向风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与气动中心和中性转向点的相对位置相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取决于气动中心和质心的相对位置。基于二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用Matlab软件对侧风引起的汽车行驶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认为汽车在侧风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取决于侧风气动中心与中性转向点的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905.
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乳化沥青混合料成型强度的试验方法。采用4种乳化沥青混合料成型强度试验方法。并与基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相比较。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到最佳的乳化沥青混合料成型强度评价方法:成型再修正马歇尔试验。 相似文献
906.
907.
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深基坑结构受力特点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外径73m、壁厚1.5m、深61.5m、开挖深度45.5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介绍了圆形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对比分析了影响结构受力的诸因素及其敏感程度。所得结论为此类型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08.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三塔悬索桥,该桥北锚碇为"带孔圆环+十字隔墙"重力式沉井基础,沉井外径66m,高43m;1号塔基础为44根φ2.0m钻孔灌注桩,2号塔基础为39根φ2.8m钻孔桩;3号塔基础为20根φ2.8m钻孔桩;南锚碇为"圆形嵌岩地下连续墙+内衬"结构形式,地下连续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径68m,壁厚1.5m。根据该桥基础特点,北锚碇沉井采用3轮接高、3次下沉施工;1号塔基础采用筑岛、双排防护桩施工方案;2号塔基础采用先钢围堰后平台的施工方案,钢围堰采用气囊法整体下河;3号塔基础采用先平台后围堰、单排钻孔防护桩施工方案;南锚碇采用液压铣槽机配合冲击钻施工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909.
Huailong Shi Jianbin Wang Chunyuan Song Wanxiu Teng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18,56(8):1187-1206
This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s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and related vehicle dynamics of high-speed trains with an operating distance (OD) of around two million kilometres. A long-term experimental test lasting two years was conducted to record the wheel profiles and structural vibrations of various trainsets. The wheel wear, namely the profile shape, worn distribution and wheelset conicity, is investigated for several continuous reprofiling cycles. Typical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for th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ride quality is examined with increasing OD. In addition, the vibration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uspensions are investigated in both the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wear concentrates on the nominal rolling radius, and the wear rate increases with OD because of the surface softening resulting from the loss of wheel material. The vibration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 is aggravated by the increase of the equivalent conicity of the wheelset, which rises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the wheel wear and OD. High-frequency vibrations arise in the bogie and car body related to the track arrangement and wheel out-of-roundness, causing the ride comfort to worsen significantly. Additionally, the system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Summaries and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regarding the wheel wear and related vehicle dynamics of high-speed trains over long operating times and distances.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