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篇
  免费   58篇
公路运输   386篇
综合类   678篇
水路运输   308篇
铁路运输   145篇
综合运输   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介绍了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对于渝合高速公路部分主要结构物的影响,通过建立计算模型进一步对路堤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2.
套管腐蚀及屏蔽影响现场实验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模拟工程实践状态条件下,穿越管段套管腐蚀及屏蔽影响现场实验研究,阐述了套管对阴极保护电流屏蔽作用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验证了套管中安装牺牲阳极对于减缓屏蔽影响、提高保护效果的重要作用;根据理论研究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套管腐蚀状况和屏蔽影响的判别和推荐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3.
为评价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OLSM)抗反射裂缝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MMLS3设备对1/2路面结构进行弯拉-剪切作用下反射裂缝模拟试验,测定不同集料粒径、分形维数、胶浆膜厚度和粉胶比等影响因素下OLSM面层的瞬时应变幅值,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OLSM面层裂缝扩展规律。结果表明:OLSM面层随加载的累积应变、瞬时应变幅值和裂缝扩展速率均显著低于AC面层,终裂时其加载次数比AC面层提高了64.9%;随着公称最大集料粒径的增大,OLSM面层随加载的瞬时应变幅值和裂缝扩展速率显著降低,终裂时OLSM-30和OLSM-40面层加载次数比OLSM-25面层分别提高了20.2%和41.5%;随着分形维数的减小,OLSM面层随加载的瞬时应变幅值和裂缝扩展速率先提高后降低,终裂时加载次数先提高后降低;随着胶浆膜厚度和粉胶比的增大,OLSM面层随加载的瞬时应变幅值、裂缝扩展速率先提高后降低,终裂时加载次数先提高后降低。OLSM对裂缝扩展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抗反射裂缝性能;大粒径集料对裂缝扩展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选用较大集料粒径的OLSM可有效提高其抗反射裂缝性能;随着分形维数、胶浆膜厚度和粉胶比的增大,OLSM抗反射裂缝性能先提高后降低;采用分形维数2.39~2.43、胶浆膜厚度50~56 μm和粉胶比1.2~1.4设计OLSM,可有效提高其抗反射裂缝性能。  相似文献   
34.
为有效控制钢筋混凝土拱圈在悬臂浇筑过程中出现过大的拉应力,文中以某大跨悬浇钢筋混凝土拱桥为依托,提出一种扣索力优化计算方法。首先,基于“未知荷载系数法”获取拱圈最大悬臂状态扣索力初值;然后,开展正装分析并提取施工过程的索力、应力以及位移影响矩阵,基于优化原理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扣索力开展进一步优化。最后,分别基于影响线原理和无应力状态法原理确定拱圈合龙前扣索力最优拆除顺序和扣索补张拉值,确保拱圈受力合理、松索成拱后拱圈线形光滑圆顺。算例结果表明,扣索初拉力值较为均匀,所有索力值安全系数均大于2.5;拱圈松索成拱线形合理,未出现“马鞍形”;拱圈施工过程中截面拉应力均小于1.8 MPa,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5.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高速公路在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36.
在对收费型公路运营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交通规划软件建立了基于广义费用的交通流量分配模型即多方式多类型交通分配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科学标定和网络的合理设置,得到各类车型在特定网络上的流量分配、路段饱和率以及通行费用,并对此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最终为区域高速公路网规划、路段交通量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随着投入运营的时间增加,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道路收费率,成为道路经营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收费标准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收费标准方案评估模型,利用判断矩阵选择最佳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的动态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38.
Estimation of origin-destination (OD) matrices from link count data is a challenging problem because of the highly indeterm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servations and the latent route flows. Conversely, estimation is straightforward if we observe the path taken by each vehicle. We consider an intermediate problem of increasing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which link count data is supplemented by routing information for a fraction of vehicles on the network. We develop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these combined data sources and derive some tractable normal approximations thereof. We examine likelihood-based inference for these normal model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vehicle tracking is known. We show that the likelihood theory can be non-standard because of boundary effects, and provid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uch irregular behaviour will be observed in practice. For regular cases we outline connections with existing generalised least squares methods. We then consider estimation of OD matrices under estimated and/or misspecified models for the probability of vehicle tracking.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re complemented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using a section of road network from the English city of Leicester.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既有桩基位于拟建隧道周围不同位置时,隧道开挖对桩基产生的受力与变形规律,依托天津地铁3号线北站至铁东路站左线盾构区间项目,利用ABAQUS软件将隧道周围软土按照桩端径向、切向位置的不同划分为8个区,建立考虑软土修正剑桥本构关系的二维有限元模型,探讨隧道开挖后桩基分别处于设计荷载和极限荷载下的桩侧摩阻力和桩身位移变化规律,并建立隧道开挖对邻近单桩工作性状的影响分区。计算结果表明: 1)隧道开挖会使桩基近隧道侧产生负摩阻力,负摩阻力最大值随桩到隧道径向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随桩长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2)隧道开挖会导致桩身极限侧摩阻力降低,当桩端位于隧道两侧分区时降幅较大,在10%~15%; 3)桩端分别位于隧道两侧、底部、顶部分区时,依次对桩身倾斜率、桩身挠曲变形和桩顶沉降的影响最显著; 4)提出能够对隧道开挖后既有单桩工作性状分区进行评价的指标,当桩端位于3区时,盾构隧道开挖造成单桩的综合影响程度最大,应加强施工监控措施。  相似文献   
40.
谭大力 《船舶工程》2018,40(12):26-31
提出了三种以动力学相似为基础的转子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并以某型燃气轮机建模为例,对该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利用三种方法,对该燃气轮机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与整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动力学分析的准确程度主要由模型决定,本文所提出的三种建模关键技术能够反映结构的真实特性,可用于具有类似结构的双转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