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篇 |
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4篇 |
综合类 | 71篇 |
水路运输 | 100篇 |
铁路运输 | 107篇 |
综合运输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为了合理编制客运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作者确定了到发线均衡性评价标准,建立了既满足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又达到均衡使用到发线的多目标二次0-1规划模型;并以德州东站为实例,利用LINGO软件进行了求解与验证。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上典型的中大型客滚渡船传统的线型设计方法和推进系统,以及近年来针对大型客滚渡船研发的新推进理念和方法。详细介绍这些新的推进理念,并将其与传统的方式进行比较,对将来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技术表达船体曲线。根据问题性质,选用小波基作为前向单层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激励函数,结合逐层学习(OHLO)算法对一艘3.6万吨散货船的后半体进行了表达。编程运算结果表明,该方法速度较传统的BP算法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对分段绝缘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多方面分析了滑道烧损、绝缘失效、弓网剐碰产生的原因;对受电弓和分段绝缘器的结构、材料以及导流转换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分段绝缘器的工作条件、安装位置、检修要点、弓网匹配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在高速铁路路网形成之前,利用既有线、提速线路构成动车组的运行网,实现高速铁路与既有线之间的互联互通,是目前迫切的运输需求。以改造工程量最少为前提,从既有线CTCS-2级适应300~350km/h动车运行必备的条件和既有线CTCS-2级临时限速设置原则进行升级改造的必要性2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既有线CTCS-2级列控系统改造方案。该方案已在陇海线西宝段列控系统改造工程中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在500 kV超高压电线低空跨越条件下公路大桥架梁施工安全技术与组织管理措施的研究并实施,以采用架桥机架梁方案为基础,对500 kV超高压电线低空跨越下的架梁工况条件、高压感应电场的强度和电流进行计算与分析,对作业人员和设备的伤害状况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保证作业人员、设备和电力设施安全的防护技术与组织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对当前已建与在建的五万吨级大灵便型散货船的船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开发项目的主要尺度要素,并对该类船的线型特点进行了分析。利用势流计算原理对船体周围流场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合以往在船舶线型方面的经验对原船线型进行了改型优化,通过水池模型快速性试验验证获得了较为优良的船舶线型。在相同的主要尺度情况下,经对线型的改型优化可使满载状态时的有效功率下降23%,收到功率下降24%,设计状态时的有效功率下降20%,收到功率下降30%,相应的船速可分别提高0.6kn及0.7kn,说明对线型的改型优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为采用兴波数值计算分析与船舶线型方面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线型优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A model to compare three alternative forms of public transport - light rail, heavy rail and bus rapid transit - is developed for an urban network with radial lines emanating from the borders to the city cent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ssumes an operation aimed at minimising the total cost associated with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provision, which encompasses both operator and users costs. The decision variables are the number of lines (network d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per period for each mode. This approach has no prejudices a priori in respect of whether a specified delivery scenario is aligned with existing modal reputation. Rather, we establish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specific transit mode should be preferred to another in terms of the operator (supply) and user (demand) side offerings. The model is applied using data from Australian cities, suggesting that in most of the scenarios analysed a high standard bus service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mode, because it provides lower operator costs (infrastructure, rolling stock and operating cost), access time costs (due to a larger number of lines) and waiting time cost (due to larger frequencies of operation). A rail mode, such as light rail or heavy rail, may have a lower total cost only if it is able to run faster than bus rapid transit, and the difference in speed is enough to outweigh the bus advantage on operator cost and access and waiting tim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