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45篇
公路运输   226篇
综合类   185篇
水路运输   124篇
铁路运输   340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针对制动热应力问题, 运用有限元直接耦合法, 对车轮热接触工况进行了模拟, 采用耦合方程同时求解温度场和位移场, 研究了纯机械载荷工况和热接触耦合工况下轮轨应力分布与变化规律, 分析了车轮及钢轨表层材料和次表层材料的变形、温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热应力的影响, 车轮表面以下0~1 mm的表层区域等效应力最大值增大了18%, 且车轮等效应力较大区域由表面以下1~4 mm处的次表层区域变动至车轮表面以下0~3 mm处。  相似文献   
812.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对矮塔斜拉桥分丝管式的索塔锚固区建立了非线性接触模型,通过定义模拟拉索与鞍座的接触关系,探讨了鞍座处混凝土的应力分布情况和索力传递分配情况,并与等效线荷载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接触算法更接近实际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813.
地铁车辆受流器与接触轨间的摩擦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北京地铁为解决受流器滑块磨损严重的问题,利用自主开发的摩擦试验机模拟不同材质的受流器滑块与接触轨之间摩擦的情况,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了较好的地铁车辆受流器滑块方案。  相似文献   
814.
通过引入当量线密度的概念,建立了接触网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及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的5跨锚段关节屋脊过渡跨吊弦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815.
承力索张力对弓网受流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建立了弓网动力学模型。在其余参数均不变的基础上,研究了承力索张力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并对各个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增大承力索张力可以减小弹性不均匀系数,增大反射系数,且接触压力与振幅呈不规则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几个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16.
单、双层衬砌隧道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一种接触磨擦单元并利用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分析的 Mohr- Coulomb塑性准则对同一隧道采用不同的衬砌类型的结构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 ,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17.
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斜井无轨运输供电系统的架空接触网,重点介绍其组成和不同净空高度下的悬挂方案,以及在线路岔口处刚性线岔的结构组成及其控制。该接触网系统是由安装在特殊悬挂支撑复合绝缘子上的正极轨、负极轨和接地导向轨组成的一种倒三角结构形式的三轨式架空刚性接触网,并针对斜井低净空、超低净空和高净空三种情况分别提出具体的悬挂方案。为实现无轨电车在线路交岔口的自动切换,提出了利用气动系统配合PLC电动控制的新型刚性线岔,并详细论述其结构组成及其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818.
活动断层是伴随地震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穿越地铁线路的活动断层是地铁建设中的首要技术难题。活动断层的活动对地铁架空刚性接触网悬挂结构产生严重威胁,进而影响到地铁的安全运营。为此,在研究活动断层活动特征及隧道结构处理措施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活动断层的架空刚性接触网安装要求的垂直悬挂结构及安装调整方案,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试验验证。该研究成果已在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819.
缓倾角层状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针对某高速公路缓倾角顺层岩质高边坡滑坡,为了研究其变形破坏机制,尤其是岩层缓倾坡内和缓倾坡外两种情况下的异同,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论证,在对该滑坡形态、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其主剖面,并恢复其滑动破坏前的近似坡面情形,利用物理模拟研究方法中的底摩擦试验,分岩层缓倾坡外和缓倾坡内两种情况,再现了该边坡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并对不同阶段的变形及最终破坏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岩层缓倾坡外时边坡属滑移—压致拉裂型破坏,层间错动明显;岩层缓倾坡内时边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无明显层间错动。  相似文献   
820.
Activity settings and travel behaviour: A social contact perspectiv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time-use data from Canada, Norway, and Sweden, this study briefly outlines the essence of the activity setting approach and illustrates one aspect of its usefulness by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ontact on travel behaviour. The activity system approach views behaviour in context. Activity settings are generic components of the activity system and studying them using time-use diaries can provide major insights into travel behaviour. Focusing on social contact, this paper characteri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social circle (interaction partners) and social space (locat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are clear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cross various groups, including those who work at home. The 1992 Canadian data showed people working at the workplace spend relatively more time with others, about 50% of total time awake. Working at home reduced the time with others to a low of 15.7%. when people worked at home the family benefited, almost doubling the time spent with them compared to those working at the workplace. Persons working at home only spend the most time alone.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persons with low social interaction to travel more. It is argued that individual need, or want, social contact and if they cannot find it at the workplace they will seek it elsewhere thus generating travel. Whether this is the result of need or opportunity is of minor relevance, what it does suggest is that working in isolation at home will not necessarily diminish travel but rather may simply change its purpos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