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21篇
综合类   20篇
铁路运输   14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鉴于地铁刚性悬挂接触网在关节等区段接触线磨耗异常,分析了受电弓和汇流排之间碰撞受力,提出采用弹性线夹方案降低接触线磨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22.
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技术,借助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受电弓—接触网耦合仿真试验平台。通过仿真试验平台对受电弓模态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受电弓参数对弓网动态特性的影响。系统研究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目的在于优化其结构及悬挂参数,以改善弓网受流特性,设计最佳性能的受电弓。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CRH380CL型高速动车组受电弓自动降弓阀的功能、原理和结构,基于AMEsim软件进行模拟和仿真,从仿真结果分析得出影响高速受电弓升弓时间和自动降弓阀灵敏度和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自动降弓阀设计参数和升降性能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改进优化高速受电弓自动降弓阀结构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4.
利用Fluent软件对受电弓导流板涵道式翼形气动特性进行了二维数值研究,观察了不同涵道位置情况下导流板翼形周围流场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求出了各情况下导流板受到的升力及阻力,最后对受电弓稳定受流的气动补偿控制做出可行性预测。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广州地铁1号线两种受电弓上碳滑板的运用状况及其差异性,进行了接触网的检查和一系列弓网关系试验,并通过对比测试调查A2、A3型车碳滑板出现裂纹的原因;对比了两种受电弓弓头结构和悬挂的差异,分析了弓头差异对A2、A3型车碳滑板频繁出现裂纹的影响,分析结论可为后续的弓网匹配选型做参考。  相似文献   
26.
采用CFD分析法,对弓头及其支架连接区域的涡流结构和噪声源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改进型支架与最佳型弓头组合对降低受电弓的空气动力噪声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27.
文章通过三维软件绘制精确的某型受电弓的模型,将其导入ADAMS中,利用ANSYS软件对其中的板弹簧等弹性体进行网格划分使其成为柔性体,对接触网进行建模并在ADAMS中与受电弓进行装配,在虚拟样机中实现完整的弓网耦合模型。通过软件仿真得到相关的动力学数据,并通过ADAMS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完全利用虚拟样机模拟弓网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受电弓高速受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列车在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影响受电弓受流的动态关系,给出了作用于受电弓的空气抬升力的计算方法,探讨了提高受电弓空气动力性能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9.
高速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研究了单臂受电弓——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到了系统的动态运行模拟计算方法,并给出在高速运行下,受电弓、接触网主要结构参数对弓网接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受流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0.
The contact between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at high speeds suffers from high dynamic contact force variation due to stiffness variations and wave propagation. To increase operational speed on an existing catenary system, especially for soft catenary systems, technical upgrading is usually necessary. Therefore, it is desirable to explore a more practical and cost-saving method to increase the operational speed. Based on a 3D pantograph–catenary finite element model, a parametric study on two-pantograph operation with short spacing distances at high speeds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eading pantograph gets deteriorated, the trailing pantograph feels an improvement if pantographs are spaced at a proper distance. Then, two main positive effects, which can cause the improvement, are addressed. Based on a discussion on wear mechanisms, this paper suggests to use the leading pantograph as an auxiliary pantograph, which does not conduct any electric current, to minimise additional wear caused by the leading pantograph. To help implementation and achieve further improvement under this working condi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ases with optimised uplift force on the leading pantograph and with system parameter devi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positive effects still remain even with some system parameter deviations. About 30% of speed increase should be possibly achieved still sustaining a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 with help of the optimised uplift fo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