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7篇 |
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51篇 |
综合类 | 259篇 |
水路运输 | 167篇 |
铁路运输 | 246篇 |
综合运输 | 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采用热环境实测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西安地铁2号线过渡季、冬季车站及轿厢热环境和热舒适情况。分析西安地铁2号线的5个典型代表车站及轿厢在秋季过渡季和供暖季(2020年9月~2021年2月)的温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冬季北客站地铁站的出入口和站厅平均温度分别为4.14和8.74℃,不满足《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的要求;并得出西安地铁2号线秋季公共区域80%满意率的舒适区温度范围是15.7~22.8℃,轿厢是18.7~24.3℃,冬季公共区域80%满意率的舒适区温度范围是12.3~16.1℃。采用热感觉投票(TSV)和热损失率(HDR)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站热环境进行评价;对比调查问卷结果,对HDR进行修正,得到适用于西安地铁冬季热环境的评价指标。该研究可为地铁站内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地铁乘客舒适热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52.
以大西洋海域某项目为背景,利用海工专用有限元软件Orcaflex计算分析吊装某大管径膨胀弯通过飞溅区入水过程中,洋流、波浪和下放速度对各吊索拉力及膨胀弯管道应力、应变和入水砰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吊索的受力趋势在入水过程中是一致的,吊索最大拉力均产生在水面上阶段,且吊索拉力波动受波浪的影响较大;下放速度增加会伴随更大的管道砰击力和更剧烈的吊索晃动,且出现最大砰击力的位置会随着下放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洋流、波浪还是下放速度,对膨胀弯管道的最大应力和应变幅值的影响都较小,主要影响体现在管道和吊索的动态响应波动上。 相似文献
153.
传统的监控摄像机施工图设计多根据以往经验采用二维设计的方法,不能对监控摄像机的监控区域进行仿真模拟,当末端设备遮挡导致无法通过安防验收时,则需要增加摄像机部署数量,从而出现装修拆改等现象,导致建设工期和建设成本增加。为解决监控摄像机的盲区问题,基于BIM技术,研究一种摄像机监控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该技术包括目标建筑BIM模型创建、监控摄像机部署、摄像机视场区域和合理监控区域确定、监控摄像机周围物体遮挡影响分析等,应用该技术,可标示出监控区域和盲区范围、绘制摄像机监控范围分布图,确认无盲区现象。该技术能对监控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进行仿真模拟,并对盲区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解决监控摄像机盲区的难题,实现BIM技术和安防监控专业的融合,实现监控“无死角,全覆盖”的安防要求,有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铁站房、航空机场及商场的监控摄像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质量,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工程项目运营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4.
利用Visual-modflow三维可视化渗流软件建模分析了邻近水库裂隙密集带地层,隧道开挖至注浆前后全过程地下水渗流场分布规律。结合隧址区水库、裂隙密集带等水力联系的影响,研究了隧道施工未扰动下渗流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毛洞开挖后裂隙水垂直补给隧道,影响范围很大,水库方向的反向补给或贯通排泄并不明显;隧道初期支护有利于保持地下水流场稳定,由于密集裂隙带的存在,横断面渗流变化与毛洞状态初期较为接近;随着注浆加固止水效果的提升,地下水向隧道内汇集的趋势减弱且范围减小,当围岩渗透系数折减到90%时,与初始渗流场较为接近,表明良好的防水体系对维持地下水渗流场稳定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密集裂隙带的存在仅对局部渗流场有影响,对隧道和水库之间的水力联系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5.
156.
大瑞铁路老红坡隧道穿越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施工单侧发生涌泥大变形地质灾害。通过分析变形开裂及地质成因,正洞内采用迂回导坑方案探明涌泥体范围,采用洞内扩挖工作洞室,在隧道单侧轮廓外施作超前水平注浆+高压水平旋喷桩加固及超前水平长大管棚的方案进行处理,并对该段支护及衬砌结构调整加强。依据现场工况,采用三台阶法分部、分段拆换作业,在钢架拱脚增设临时仰拱或临时横撑控制收敛变形,及时施作格栅钢架模筑衬砌,变形稳定后再施作永久二次衬砌。该技术在大瑞铁路老红坡隧道单侧突泥涌水地质灾害处治施工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7.
为进一步提高复杂地层条件下盾构沉降预测的准确性,以广州地铁7号线1期工程谢村站-钟村站区间盾构工程为依托,针对破碎带盾构隧道沉降控制难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开挖面破碎带分布规律,确定将破碎带面积比作为地层特性参数。采用相关系数矩阵分析不同施工参数与破碎带面积比的相关性,确定采用刀盘转矩代表破碎带面积比实时描述地层分布特性。以刀盘转矩、盾尾间隙与注浆量作为输入值,地面沉降作为输出值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并利用训练后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沉降预测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结果与沉降实测值的对比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8.
物部-冈部公式广泛应用于地震作用下的土压力计算,但因其适用条件的局限性,不能用于板桩墙后既含砂土又含有黏土的非均质土,且国内外规范对此类成层土的地震土压力计算没有统一的规定。总结国内外规范中成层土地震动土压力计算方法,找出其本质差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引进整体极限平衡方法,结合SLOPE软件,得出强震区板桩结构成层土地震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海外强震区港口工程实例验证,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为研究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挡风墙对接触网正馈线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流体力学建立正馈线流场模型,分别针对无墙和有墙的情况,分析正馈线在不同风速下气动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挡风墙对气流有较强的汇聚作用,大幅增加了正馈线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随着来风速度的增大,挡风墙后正馈线处风攻角也随之增大,当风速达到15 m/s及以上时,攻角基本稳定在29°~30°之间。有墙条件下正馈线升力及阻力系数幅值加大且呈现无规律振荡,挡风墙对正馈线气动力的增大效应是导致正馈线发生低频高幅舞动的主要原因。挡风墙外形尺寸对于正馈线气动特性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高度和截面宽度可一定程度改善正馈线气动特性,以减少舞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0.
为研究混凝土水化热对高温多年冻土区桩基温度场的影响,以传热学为理论基础,给出温度场的控制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求解,分析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后桩土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讨论入模温度及混凝土水化热对回冻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模温度和混凝土总水化热对回冻过程有显著影响,回冻时间随入模温度的增加而延长;随总水化热的降低而减少。对高温多年冻土而言,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带给冻土温度场的热扰动使回冻过程更为漫长,可通过在混凝土中适当加入粉煤灰和矿渣等掺合料及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来减少回冻时间,缩短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