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8篇 |
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6篇 |
综合类 | 193篇 |
水路运输 | 48篇 |
铁路运输 | 154篇 |
综合运输 | 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虎跳峡地区的玄武岩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岩石的矿物、结构发生了改变,表现出特有的微观地质特征和工程特性。在野外调查、室内及现场原位试验基础上,结合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的工程实践,对岩石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泥石化片理状玄武岩是热液蚀变及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岩石呈鳞片变晶结构,原生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等矿物取代,具有软化系数低,饱水系数高,抗风化能力弱等特点。在构造、风化及卸荷作用下,易出现软岩大变形、边坡失稳等地质问题。研究成果为工程方案的选择和措施的设置提供科学依据,对滇西北玄武岩区铁路及公路工程的勘察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分析多面函数建模中核函数结点选择存在的问题,探讨LASSO等变量选择及空间降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多面函数拟合的稀疏建模方法和惩罚参数选取指标。该方法通过最小化正则化损失函数,实现模型参数估计与核函数结点筛选,所构建模型易于解释且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中国区域速度场建模结果显示,多种方案下的模型变量参数筛选保留率在19.42%~51.17%之间,外符合精度提升率达到3.29%~16.50%,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模型结构复杂度并提高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93.
为提升地域文化在城市轨道列车外观设计中的视觉表征与呈现,提出一种面向城市轨道列车外观设计的地域文化因子优选方法. 首先,构建以文化造型因子、文化色彩因子和文化内涵因子为主要变量的地域文化因子影响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取重要度相关数据;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地域文化因子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分析各类文化因子影响力权重;最后,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一款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地铁列车方案. 研究表明:列车外观造型应重点考虑历史遗存造型因子和自然生态造型因子;外饰设计应重点考虑自然色彩因子和历史遗存色彩因子;文化内涵方面应重点考虑自然生态文化因子和历史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94.
95.
为解决区域交通信号协调控制领域中常规网络绿波模型可行域窄或无解的问题,提出了约束可松弛的网络绿波模型。应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模型,以所有路段双向绿波带宽加权和最大为优化目标,利用约束松弛方法,将干线约束和网络外圈闭环约束转变为可松弛的不等式约束。模型针对每条路段引入了0~1二元变量,表示路段的绿波是否被打断。通过模型求解,获得网络中必要的松弛路段,并打断相应的路段绿波,去除外圈闭环约束,以扩大可行域并找到最优解。算例对不同控制方案下提出的模型和其他绿波模型的绿波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算例显示,当网络各个交叉口采用同一化控制方案时,易于在不打断任何路段绿波的条件下找到最优解。此时,所提出的模型的解和常规网络绿波模型的解等价。当网络各交叉口采取差异化控制方案时,常规网络绿波模型无可行解,Gartner网络绿波模型仅获得非最优的可行解,而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获得全局最优解。算例中只有1条路段的绿波被打断,而网络的其他路段均获得有效绿波带,且任意相交的干线绿波能够合理协调。算例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优于常规网络绿波模型和Gartner网络绿波模型,更适合复杂的城市交通网络信号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6.
为分析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性,基于2011~2017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物流发展数据,在确定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利用熵值-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利用差异指数测度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物流发展相对缓慢,物流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指数略有波动,绝对差异一直很小;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相对差异指数变化方向基本一致,相对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97.
为分析评价地质环境对隧道工程建设的影响,通过对玉磨铁路新平隧道隧址区域的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及地应力等地质因素调查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隧道场址优劣等级进行风险评判。结果表明: 1)受隧址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应力等地质因素影响和控制,隧道围岩整体表现为破碎、富水软弱,施工过程中极易诱发突泥涌水、坍塌、软岩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灾害; 2)新平隧道隧址优劣等级综合评价值为1.31,场址优劣等级为极差,建设风险极高; 3)结合隧道施工实际揭露的围岩级别和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验证了隧址优劣等级评价方法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8.
为识别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能耗驱动因子,测算其对系统能耗的贡献度,将驱动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采用ASIF数据构造原理和时序列回归法识别各因子的相关性,运用迪氏分解方法建立扩展LMDI分解模型,计算各因子能耗贡献度.计算表明,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减弱,结构效应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加;运输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对系统能耗的影响还有很大下降空间;近年来能耗效率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能耗效率对能耗的贡献正在逐渐减弱,未来提高运输强度对降低能耗有明显效果.经实证检验,计算模型可靠、结论可信,能为区域综合低碳交通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
针对台风、飓风等可预报自然灾害,在其登陆城市之前一定的安全时限内,大规模区域路网疏散的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最优化理论与微观交通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构造了面向区域疏散交通管理的双层建模框架。上层模型(最优化层)以修正元胞传输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大规模路网疏散的交通管理方案优化模型,其输出的疏散交通管理策略备选集合,输入到下层模型(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中,从而在微观层面考察驾驶员行为反应等上层模型难以捕捉的疏散特性,进而制定最优的疏散交通管理方案。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框架兼具最优化方法与微观交通仿真方法的双重优点,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区域疏散交通规划与具体的区域疏散交通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