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3篇
  免费   91篇
公路运输   643篇
综合类   532篇
水路运输   263篇
铁路运输   176篇
综合运输   5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ategorize the failure modes; moment and rotation capacities; ductility; stiffness; joint classification; strain behaviour; and load transfer mechanism of steel beam through CFST column connections. Eight one-third scale composite joints were tested under static load up to failure. The key parameters comprise two ηStrength ratios; the effect of beam flange and web continuity inside the connection zone; and full cross-section continuity of steel beam. Moreo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nnection component to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composite joints was determin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rough beam connection could provide an ideal rigid joint. The absence of beam flange and the discontinuity of full beam cross-section made the connection component highly susceptible to fracture. In contrast, the presence of these details leads to higher ductile behaviour and prevent joint failure. The flange contribution to the moment and rotation capacities is significant, contrarily to the web contribution, which is negligible in value. The flange contribution to ductility coefficient is more dominated compared to web contribution. When strong column-weak beam criteria are followed, the continuity contribution to initial stiffness is more dominated. In contrast, the specimens that follow the weak column-strong beam criterion, the flange contribution to the initial stiffness has the major effect.  相似文献   
972.
为探讨摆动-滑行方式的游动机理,本文基于RANS求解器和区域网格整体动态运动技术,建立了仿金枪鱼水下机器人摆动-滑行的自主游动计算模型,数值模拟其从某一速度自由加速到速度值稳定波动状态,分析了游动稳定时速度、水动力、尾涡等的变化特点,并比较了不同滑行时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摆动滑行时间相同时,机器人的速度均值比正常游动下降了30%,但波动幅值为后者的3倍;水动力的大幅快速变化导致摆动阶段游动效率下降,但在滑行阶段利用了滑行惯性和尾流区的脱落涡吸收能量。随滑行比增大,游动速度均值下降,但速度功率比却逐渐上升。所计算工况下,滑行比不小于0.6时,摆动-滑行游动比正常游动更节省能量。  相似文献   
973.
通过掺加不同表面改性剂制作了5种配方试样,采用橡胶加工分析仪,材料疲劳试验机和冲击回弹试验仪,研究了有无表面改性剂以及不同种类表面改性剂对橡胶垫板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改性剂后,配方1(基准配方)到配方5(表面改性剂为LONSIL 4C)橡胶动静刚度比、损耗功和力学损耗角正切tanδ均依次减小;配方1到配方5储能模量依次减小,Payne效应越来越不明显;配方1到配方5橡胶材料回弹性依次增大;动静刚度比与损耗功、回弹性和tan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在试验室可以用测试回弹性或损耗功,或tanδ代替测试动静刚度比,以降低低动静刚度比橡胶垫板的研发成本.  相似文献   
974.
机制砂颗粒粒形特征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球形度比”的概念,对精品机制砂的粒形控制指标特征进行了评价。精品机制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除尘设备和整形设备。精品机制砂的质量特征主要包括粒形良好、有效控制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等。精品机制砂的粒形宜采用球形度比0.8及球形度比0.7两个指标同时控制,1类砂和2类砂均可用于混凝土,3类砂仅用于砂浆。结果表明:采用球形度比来表征精品机制砂的粒形特征是比较合理的,健全了精品机制砂的技术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为推广精品机制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75.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对地铁车辆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域(郊)铁路的发展、地铁车辆速度的提高使城镇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如120 km/h的地铁车辆,其速度高、发车间隔短、换乘方便,但速度提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噪声、气密性等问题。文章研究地铁车辆气密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气密性评价指标建议和提升气密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76.
不同围岩和埋深条件下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LAC3D计算了II~V级围岩在30 m、100 m、200 m、300 m、400 m和500 m埋深下的拱顶沉降和塑性压力,II和III级围岩拱顶沉降(包括开挖面拱顶沉降和最终拱顶沉降)随埋深呈线性增大,IV和V级围岩拱顶沉降随埋深呈非线性快速增大;开挖面拱顶沉降收敛比(开挖面拱顶沉降占最终拱顶沉降的百分比)随埋深增大而减小,随围岩等级降低而减小,表明深埋弱围岩中隧道要趁早支护。围岩塑性压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加、随围岩等级降低而增加,表明深埋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受到的围岩压力大。最后对围岩应力集中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7.
文章以广西沿海高速铁路(钦州北~北海段)工程为例,探讨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并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该配合比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指标以及耐久性能指标均满足广西沿海高速铁路工程施工要求,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8.
C50及以上强度的混凝土对桥梁施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材料选择主要包括集料、水泥和外加剂的选择.C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计算C50混凝土比配合比并确定试拌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相似文献   
979.
提出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的配合比,以建立高性能路面混凝土耐久性指标体系,对于解决目前混凝土耐久性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0.
通过分析BX改性薄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特性,对比普通混合料与BX改性薄层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表明BX改性薄层沥青混合料能增强混合料模量;使用正交试验,对混合料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表明不同矿料级配及油石比对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有显著影响,由此得到了混合料的推荐级配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