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5篇
  免费   218篇
公路运输   629篇
综合类   863篇
水路运输   476篇
铁路运输   608篇
综合运输   13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a 300 mm2 stranded copper conductor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by finite element (FE) analysis. An analytical model was also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Wires taken from the outer layer of the conductor were fatigue tested in tension–tension loading and compared with similar data for wires taken from a 95 mm2 conductor. The wire cross section was deformed due to the compacting process that was applied during fabrication. When corrected for stress concentrations due to the deformation the data for the two sets of wire fell within the same scatter-band. Full scale testing was carried out in a specially designed rig with constant tensile load and reversed displacement controlled bending with a fixed curvature variation. The loading is a simulation of the loading of a power cable hanging from a floating vessel through a bellmouth. Conductors were tested in two states; dry and lubricated. A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copper conductor. The model was formul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elastic beam and beam-contact elements that included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The effect of local bending due to contact forces was included in the model. Two contact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oint (trellis) contact between adjacent layers of wire and the inline contact within each layer and between the first layer (centre wire) and the second layer. The F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a calibration test of a full scale conductor, and by sensitivity studies varying the size and the number of elements of the model. Fatigue analysis of the conductor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S–N curve for individual wir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and local bending, agreement was obtained between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conductor, for the FE model as well as the analytical model.  相似文献   
92.
以青岛海湾大桥第九合同段箱梁施工为例,介绍聚四氟乙烯滑板滑道在满堂支架施工中的应用,其施工工艺与传统的整体满堂式支架相比,具有施工进度快,施工周期短,需要配置垂直运输设备较少等特点;与箱梁滑模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拼装模板简单快捷等特点。该施工工艺既能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又能加快工程进度,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为同类桥梁的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的载体,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中西方语言应用中形态的差异性。本文对汉语和英语思维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目的是为了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能依照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组织合适的语言。  相似文献   
94.
田兆波 《船电技术》2011,31(9):49-50
提出船舶船舶主机机旁自动化系统设计中几个常见的问题,并对进行剖析,提出改进措施,供设计、生产及检验单位参考,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5.
路基拓宽工程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路基拓宽工程的实际问题,基于大量实体工程调研和理论分析,从损坏类型和损坏机理出发,揭示了路基拓宽工程中的4种损坏模式,包括路基结合部剪切开裂、新老路面结合部弯拉开裂、老路基层顶面开裂和新路基层底面开裂,建立了以变坡率为设计指标的路基拓宽设计方法;并遵循变形协调与控制的基本思想,着重提出了路基拓宽工程处治措施的选择流程,继而采用有限元计算和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对新老路基结合面处治、拓宽路基填料及压实度控制、路基加筋、支档结构等多种处治措施的处治机理、效果和设计施工要点进行了总结。各项研究成果对路基拓宽工程中处治措施的选择、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以连续梁为例,通过曲率模态及改进后的模态置信准则联合确定损伤位置,并使用神经网络判定各损伤处的损伤程度。数值模拟考虑了梁不同位置及不同程度损伤情况,研究了运用曲率模态和模态置信准则进行损伤和损伤位置的识别,分析了各自方法的优缺点,通过两种方法的联合运用,使损伤位置识别准确、合理,并且说明了1阶曲率模态的局部参数是损伤程度识别较优的网络输入量,最后运用神经网络识别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7.
车轮防抱死制动滑移模式控制律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建立轮制动时的力学模型,运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滑移模式控制方法,对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8.
马扎根 《汽车技术》1994,(9):20-22,41
模态分析,是获得一个复杂的结构或机构本身所固有的传递函数的一种方法。它可用于结构设计或结构改进的整体评价。以某一四缸发动机的结构改进为例,阐述了模态分析法的实际应用。从模态分析结果看出,对发动机附件连续块结构作微小改进,就可使发动机机体在上下方面的振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
给出了一个基于GIS的多模式动态网络装载程序设计流程。首先,给出了一个新的基于GIS的框架,使之能够用于动态的交通数据的融合、分析以及可视化。这个框架的主要特征是将用于显示空间地图数据与用于动态网络装载的动态交通信息融入统一的体系中。而后给出了相应的多模式动态网络装载程序流程,包括:数据输入,数据预处理以及相应的多模式动态网络装载程序。最后,给出了相应的仿真试验以及结论。  相似文献   
100.
用MATLAB计算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计算发动机橡胶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主振型的过程,利用MATLAB编程并验证程序的正确性。通过程序的运行,能快速获得悬置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为设计人员判断悬置系统是否会发生共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分析系统的响应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