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5篇
  免费   984篇
公路运输   3613篇
综合类   1315篇
水路运输   606篇
铁路运输   1931篇
综合运输   48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384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656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727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442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近距离重叠隧道的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ANSYS程序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3种典型的断面进行了计算,探讨了不同开挖顺序和支护方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第2孔隧道开挖对已建的第1孔隧道有较大影响;开挖顺序不同,位移大小及塑性区位置与大小不同,先开挖下洞较为有利;同步支护位移小,能有效控制地表下沉.  相似文献   
942.
结合汾离高速公路薛公岭隧道监控机电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隧道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探讨了隧道控制预案编制的基本步骤、程序及要点,以有效发挥隧道监控系统对提高道路整体服务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3.
在郑石路具茨山隧道右洞施工过程中发现围岩突然变得破碎并夹有红土,导致YK37 671处塌方,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用超前管棚配合小导管改良土体,用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塌方体,然后通过结构受力分析,检验处理方案中结构的可靠性,对于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双跨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和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张(家口)—石(家庄)高速公路野狐岭1#隧道为例,对连拱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明确各开挖阶段的力学行为,并结合二次衬砌表面应变量测数据,评价隧道结构受力状况,为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5.
针对红层软岩的工程性质,利用广泛的调查研究资料,分析了高速公路深挖路段的技术经济影响因素,构建了路堑与隧道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度作为测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路堑与隧道相比的合理开挖深度,为西部红层软岩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46.
蛤蟆岭隧道为二级公路中隧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衬砌裂缝、渗漏水等病害状况,简要分析了病害成因,并根据病害程度,按分类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处治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947.
以铁营隧道塌方处理为例,介绍了大管棚注浆结合小导管注浆对塌方段岩体进行预加固,并顺利通过软岩隧道塌方段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48.
结合工程实践对高速公路隧道水泥砼路面抗滑性能不能满足行车要求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砼路面人工凿毛和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措施,解决了高速公路隧道水泥砼路面抗滑性能不足的问题.实践表明,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是一种简单有效改善路面抗滑性能的技术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49.
按平面应变问题分析隧道地表沉降,不考虑重力场的影响作用,而仅认为其是由洞周土体应力释放引起的。在假定隧道周边土体应力释放荷载为均布的前提下,由实际的地表应力为0与圣维南原理可知无穷远处的侧边与底边应力也为0。从而可利用平面弹性力学关于无限大板的理论求出其应力,并将其应力与未开挖前仅受重力场作用下的应力叠加。由此分析拱顶土体的塑性区半径,如果其塑性区半径不大且在工程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隧道开挖后整个土体仍处于弹性状态,从而利用洞周受均布荷栽作用下弹性无限大板的位移解直接推求出地表的沉降方程。  相似文献   
950.
利用环境氚定量确定秦岭特长隧道地下水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境氚并借助于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定量确定了秦岭特长隧道地区地下水的滞留时间。下部地下水平均年龄均在43年以上,岭脊地带高达70年,明显老于浅层水(仅1-5年),这表明该两类地下水的动力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斜坡地带下部水年龄往洞口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反映出在隧址区尺度范围内,裂隙含水介质仍具备水力连续性的特点,这对建立合理的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数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