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67篇
公路运输   246篇
综合类   186篇
水路运输   312篇
铁路运输   126篇
综合运输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研究码头结构在上部刚架行车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针对某钢-混凝土混合刚架式高桩码头结构,建立桩基、周围土层、码头平台结构和上部刚架整体三维数值模型,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码头结构最危险工况为南、北两侧行车同时移动到刚架水侧悬臂端并考虑大车刹车荷载;结构位移、应力及内力对南、北两侧大车同步同向运动工况敏感性较强;桩基轴力均为受压状态,岸侧E排桩体不存在上拔情况.这些认识可为同类高桩码头移动荷载分析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采用PLAIXS软件分析了船坞开挖卸荷和坞墙侧限对底板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底板设计没有考虑土体开挖的卸荷效应和坞墙的侧限效应显得过于保守。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用理论的方法分析了船坞底板的受力特性,得到了不同土层分布对底板沉降和土体荷载分担的影响。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3.
王锦  周正萍 《水运工程》2011,(12):11-18
从Boussinesq方程的导出出发,总结了方程的特点,对方程的频散性和非线性、考虑复杂地形、波浪破碎、与水流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改进工作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对方程的求解方法和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期对本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地震作用下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当前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桥梁抗震设计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5.
根据IGBT物理结构与基区过剩载流子的分布特点进行半导体物理公式推导,参考现有模型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把整个基区分为多个区域并采用不同的边界条件分别求解连续性方程,提出了一种考虑了载流子二维分布的改进的稳态解析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IGBT基区过剩载流子分布,得到了更为准确的V-I特性仿真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6.
为了提高舰艇抗冲击能力,已发展了各种舰艇冲击防护方法。传统的冲击防护手段会使舰艇的重量大幅增加,影响舰艇总体性能。夹层板的出现给舰艇冲击防护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成为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文中以舰艇冲击防护为背景,从夹层板的冲击变形模式、微惯量效应、应变率效应、几何非线性效应、流固耦合效应、以及均匀化和模拟试验方法等方面,回顾了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7.
高速铁路建设工程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其建设过程中风险因素众多,可用系统韧性表示该系统的风险防御能力和受扰动后的恢复能力.为提高高速铁路建设工程风险防御能力及受外界因素扰动后的恢复能力,进行高铁建设工程系统韧性评价研究.以高速铁路建设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韧性理论,从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物料管理和信息管理4个方面...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天气和道路等特征,以及交通流、天气、道路及时间等多维动态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实时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京哈高速公路北京段的事故数据,以及匹配的交通传感器数据、天气数据和道路特征等,构建4个数据集,分别为只包含交通流变量,包含交通流变量、天气及时间特征变量,包含交通流变量、道路及时间特征变量,包含交通流变量、天气、道路及时间特征变量。从考虑多维动态特征的交互效应出发,基于深度交叉网络,提出一种新的实时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本文所构建的深度交叉网络模型比其他几种实时事故风险预 测方法显示出更高的精度。模型的AUC值(Area Under Curve)可达0.8562,在0.2的概率阈值下, 可以正确分类84.26%的非事故数据和77.55%事故数据。结论表明,本文采用的多维动态特征交互样本条件下的深度交叉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可为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部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9.
Despite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social context on transportation,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attempts to explore specific cas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fluenc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ocial practice of slugging, an informal system of carpooling in the Washington, DC area. Slugging emerged in respons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Virginia’s High Occupancy Vehicle (HOV) lanes in the early 1970s, as single drivers picked up riders alongside the road (slug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driving in the less congested HOV lanes. Drawing on the work of sociologist Anthony Giddens, as well as the sociological insights of Georg Simmel and Stanley Milgram, we suggest that the practice of slugging highlights the processe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ructuration. This paper details how the region’s mass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urban culture have combined to result in an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 with particular norms and logics of behavior. We conclude that looking at specific cases where social context has affected transportation, like slugging, could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context on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systems.  相似文献   
90.
To study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vibration control of train–bridge–track systems a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the capability of representing supplementary vibrational control devices is proposed. The train system is assumed as rigid bodies supported on double-deck suspension mechanism with semi-active features. The bridge system is modeled using the modal approach. Vibration control for bridge responses is provided by tuned mass dampers. A non-classical incremental Eigen analysis is proposed to trace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cross the time. In an example, the cap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in investigating the vibration control prospects of a bridge–train system is show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suspension mechanism in reducing train's body movements, particularly the pitching angle and the vertical accelerations. Accordingly, the results also verify the potential of TMD devices in reducing the bridge responses at resonance mo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