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1篇 |
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50篇 |
综合类 | 218篇 |
水路运输 | 57篇 |
铁路运输 | 476篇 |
综合运输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31.
对国内某地铁线路的车轮磨耗规律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分析。车轮磨耗集中于轮缘根部和踏面-25~30 mm范围。LM32模板动车车轮踏面磨耗突出区为-8~-4 mm,25万~40万km里程车轮最大磨耗量为2.5~4.0 mm。采用薄轮缘LM30模板镟轮的拖车车轮踏面磨耗集中在-10~10mm范围,19万km以内里程踏面磨耗量为0.2~0.5 mm。利用轮轨接触几何理论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研究不同车轮磨耗状态下的轮轨静态匹配性能,包括接触点对分布和轮轨接触应力,分析车轮表面裂纹的机理。车轮轮缘根部与钢轨轨距角集中接触容易导致接触光带偏向轨距角。轮缘根部及踏面上小曲率半径区与钢轨集中接触是产生车轮踏面接触疲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2.
533.
534.
介绍了北美铁路运输技术中心(TTCI)正在开发的轮/轨界面管理(WRIM)模型.WRIM考虑了运行条件、车辆动力学性能以及轮/轨接触特性对轮/轨界面的影响.WRIM可以进行静态轮/轨接触分析和动态轮/轨相互作用趋势分析.本文还给出了运用WRIM减少轮/轨界面处能量消耗的研究过程,并预测了轨道的打磨周期. 相似文献
535.
不足位移对高速道岔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道岔不足位移对高速行车的影响,根据高速道岔、列车的结构特点、力学特性和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以高速列车直向350km/h、侧向80km/h通过350km/h客运专线18号无砟道岔为例,分析不同不足位移情形下车辆和道岔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尖轨、心轨不足位移对列车动轮载、钢轨动应力影响较小,对轮缘力、车体横向加速度、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影响较大;不足位移会严重影响高速列车直、侧向过岔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影响高速道岔正常工作状态;牵引转换设计时,应严格控制道岔尖轨、心轨不足位移。 相似文献
536.
为探讨变权组合模型在货运专线车轮踏面磨耗趋势预测中的应用,采用基于灰色新息GM(1,1)模型、灰色离散GM(1,1)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为一体的变权组合方法研究货运专线车轮踏面随走行公里的磨耗趋势,并与各单项模型预测结果和定权组合预测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组合方法比单纯应用单项预测模型方法更合理,预测结果更可靠,且变权组合预测模型优于定权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本文所提出的变权组合预测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货运专线上车轮踏面的磨耗趋势,是一种研究运输专线上车辆轮对维护决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7.
538.
为了将牵引油用作轮轨润滑油,进行了牵引性能、抗磨性和耐候性试验,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539.
针对铁道机车的称重调簧计算方法的研究,文章提出了"边际轮重"的概念,建立了铁道机车用于轮重分析的模型和通用方程组,演绎了轴箱弹簧加垫对机车各车轮轮重分布影响(即边际轮重)的计算过程,并以某三轴转向架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边际轮重计算结果。文章还介绍了基于整车称重试验台实际测到的轮重称重数据和二系悬挂的结构特点,计算理想轮重和理想加垫量的方法,以及对理想加垫量计算结果进行规格化处理的原则。最后给出了所介绍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4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轮对驱动系统形式多样,满足了铁路重载快速货运的要求。文章主要对双边传动、单边传动、带弹性联轴器传动三种典型的轮对驱动系统进行了介绍,重点对其及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