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0篇 |
综合类 | 13篇 |
水路运输 | 12篇 |
铁路运输 | 36篇 |
综合运输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点火系组成与原理凌 志400轿车采用IUZ-FE型V8发动机.其点火系为电脑控制有分电器式电子点火系.原理如图1所示。点火系主要元件有:发动机控制电脑ECU、两个点火器(各控制左右四个气缸点火)、两个点火线圈、两个分电器、两个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一个曲轴转速传感器、火花塞及缸线等。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均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现有电磁感应式地下金属管线探测仪存在的问题,并且,从两个方面对这类探测仪的性能进行了改进:(1)通过压缩接收机高频电路的通频带和在低频电路中加有源带通滤波器,从而大大提高了仪器的抗干扰能力;(2)通过改进接收机显示电路中的整流电路,降低了灵敏限,使这类探测仪的测深误差由原来的10% ̄20%降低到5%左右。 相似文献
4.
5.
从现行消磁工作线圈电流对纵向补偿效果产生较大干扰的事实出发,研究其干扰程度。计算得到相关消磁线圈电感,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具体计算了在工作线圈电流首脉冲换向过程中纵向补偿线圈感应电流的大小。进而提出降低干扰的改进方案,通过科学计算及仿真分析检验了方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6.
车轮速度传感器:在汽车上检测轮速信号时,最常用的传感器是电磁感应式传感器,一般做法是将传感器安装在车轮总成的非旋转部分﹙如转向节或轴头﹚上,与随车轮一起转动的导磁材料制成的齿圈相对。当齿圈相对传感器转动时,由于磁阻的变化,在传感器上激励出交变电压信号,这种交变电压的频率与车轮转速成正比,ECU采用专门的信号处理电路将传感器信号转换为同频率的方波,再通过测量方波的频率 相似文献
7.
王殿生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8)
选择适宜的隧道照明方案是为了创造隧道内的良好视觉和通行环境。本文结合承唐高速公路(承德)隧道工程,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内,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隧道照明方案,以确保车辆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和设计时速范围内安全穿越隧道。同时考虑能源节约,并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应用于牵引供电故障测距的定位系统大部分采用阻抗法测距,阻抗法故障测距受系统运行方式、故障时系统初相角及故障过渡阻抗的影响,而采用行波法故障测距原理可避免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行波的故障测距方法,采用非接触式故障测距的手段进行牵引供电故障测距,通过空间电磁场的变化,设计出具有非接触式耦合感应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相应频带宽、输出线性且不失真的特性,从而实现了牵引供电系统的信号测量。对于行波信号的解析,采用小波变换进行故障分析,通过多次试验对比得到最终的小波变换尺度函数以及小波分解的层数,最终应用于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精确定位,通过多次现场故障定位测试结果表明,非接触式故障精确定位系统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雷电电磁效应与耦合特性是直升机电子电气设备雷电防护设计的重要分析依据。[方法]依据SAE-ARP5412和SAE-ARP5416标准规定的试验波形与方法,在基于传输线矩阵法(TLM)的CST线缆工作室中对典型雷击模式下直升机内外电磁环境和电缆耦合电平的影响因素以及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雷击电磁场的建立是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并随时间、空间、结构呈现复杂变化;雷电耦合机制是雷电流再分布的阻性耦合以及机体缝隙共振耦合的相互作用,并且其与频率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电缆感应电平会受到飞机蒙皮电阻、雷电流波形参数以及电缆屏蔽层阻抗等因素的影响。[结论]所做研究揭示了雷电电磁耦合机理及电缆雷电电磁感应的相关影响规律,为航空器电缆敷设和雷电电磁环境防护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解决船用中厚钢板复杂曲面加工问题,研究空气冷却(空冷)、正面水冷和反面水冷方式对大尺寸钢板弯曲成形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平台模拟电磁感应加热和冷却变形多物理场同步耦合过程,然后分析各种因素对大尺寸钢板弯曲成形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并对感应加热弯曲成形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相对于水冷,空气冷却对钢板Y向位移改变效果显著;相对于空气冷却,水冷对钢板角位移的改变影响明显;当频率为50 k Hz时,电流频率对表面温度和角位移影响显著;当钢板长宽比不小于1∶2时,Y向位移的增加比较显著;当长宽比约为1∶1时,角位移的改变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