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2篇
  免费   65篇
公路运输   1179篇
综合类   701篇
水路运输   47篇
铁路运输   104篇
综合运输   9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张国平 《湖南交通科技》1998,24(1):36-38,41
介绍正在施工中的衡阳市解放路立交设计概况,包括立交的设计条件,总体布置,部分预应力连续板梁,连续箱梁,环岛板梁,无盖梁下部结构等设计要点。该立交部分预应力板梁采用了混合配筋,可以节约钢材和造价,减少反拱,使行车顺畅。  相似文献   
302.
喇叭型互通式立交内环匝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集散交通,排除横向干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设施。喇叭型互通式立交内环匝道布设不仅影响互通式立交建设规模和等级,而且直接关系立交的服务水平。内环匝道设计是喇叭型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303.
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区域车流交织频繁、速度差效应显著,事故率明显高于常规路段。基于驾驶模拟试验,结合标志标线组合典型场景,设置了对照组、信息过载组和F 型标志组。通过采集驾驶员操作、标志参数和眼动仪参数等数据,分析了车辆运行特征和标志标线一致性特征,提出了互通区出口标志重复次数、互通区出入口标志标线组合设计方法和立交区段F型标志牌设计方法,形成了高速公路互通区标志精细化一致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04.
针对江阴至太仓高速公路峭岐枢纽多次跨越道路和河流且多为斜交的复杂状况,对其主线桥和匝道桥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正交或反对称布孔、斜桥正做等技术措施简化了桥梁结构形式,通过采用独拉墩和错孔布置钢箱梁等施工措施有效地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目的。  相似文献   
305.
文章结合现行规范的要求对集散车道进行分析,比较全面地对集散车道的定义、作用、设置原则及接线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06.
本文根据国内外现行公路设计规范及行车安全理论对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进行分析和计算,明确提出不同情况下的匝道变速段长度取值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践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07.
方案比选是大型建设项目期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就本溪南互通立交的方案比选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08.
辛伟 《北方交通》2007,(1):58-60
通过速度图检验互通式立交匝道线形组合是否恰当,对匝道线形组合进行优化调整,使立交线形设计更加合理,符合汽车在立交区短时间内加速和减速的变化,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309.
将模糊数学的概念、原理应用到立交线形优化设计中,以立交平面线形设计中的2种基本线形—圆曲线、缓和曲线作为构成立交线形设计中的线形元,并且考虑了行车条件、线形几何约束、超高要求等约束条件,以及影响参数取值的因素的模糊性,提出了比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法更为科学、合理的模糊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模糊优化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解法.  相似文献   
310.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提出了一套以安全为核心的立交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安全指标体系,并采用AHP与GST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全指标及其他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系数进行了确定和检验。借助GST中的灰色关联分析,计算了立交方案的综合关联度,并最终确定出最优方案。通过工程实例的计算和仿真分析验证了该评价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