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30篇
综合类   18篇
水路运输   133篇
铁路运输   9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微气泡减阻理论分析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船舶和气艇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微气泡的方法可减小船在水中的摩擦阻力。这里提出了研究课题的设想,提出了边界条件和控制方程,并对方程进行了初步处理。  相似文献   
72.
赵超  吕明利  贾文广 《船舶工程》2022,(4):69-74+80
微气泡减阻可有效降低船体航行中的阻力,微织结构也是降低摩擦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微织结构与微气泡复合减阻的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水流速度、气泡流量和气泡尺寸对减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减阻率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气泡流量增大,减阻率逐渐增大,当壁面附近气泡达到饱和空气量时,减阻率达到最大值后不再随气泡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以微气泡直径20μm为界限,20μm以下,气泡尺寸的增大导致减阻率下降,而20μm以上,减阻率基本保持不变,不再随气泡尺寸增大而变化。  相似文献   
73.
负摩阻力是桩周土体沉降产生的桩附加沉降和下拽力的综合效应。为了研究负摩阻力减阻器利用桩侧正摩阻力和削弱桩侧负摩阻力的作用,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地下水位下降时减阻器对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安装减阻器的桩能保留普通桩桩侧正摩阻力的99.4%;地下水位下降4.6 m的条件下,能消除普通桩中性点以上土层负摩阻力的33.4%,中性点较普通桩深8.3%;水位下降较小时,该减阻器能够继续为桩提供桩侧正摩阻力。  相似文献   
74.
以白龙港南线输送干线SST1.2标过江管为例,主要阐述超深、大长细比沉井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控制措施,着重阐述了沉井分层、减阻措施、下沉工艺以及沉降控制等。  相似文献   
75.
以19000t多用途船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风阻减阻优化方法。首先,模拟计算迎风状态下船体和上层建筑的风阻力;然后,根据风阻力高压力区域分布结果定性设计风阻力减阻结构方案;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优化的最优减阻结构计算方法,定量计算出最优的风阻力优化结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6.
通过风洞试验,开展了关于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方背Ahmed模型尾部分离流动的控制效果的研究。通过PIV速度测量,揭示了静态环境下激励器诱导离子风的气动特性,然后通过模型表面压力和尾部流场的变化,分析了在激励电压下模型的减阻率,并阐述了其减阻机理:等离子体激励器可有效控制尾部流动,提高模型尾部压力,从而达到减阻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风速提高,激励器控制效果减弱,在17 kV的峰值电压下,激励器可获得最大诱导速度;因此,在10 m/s的风速和17 kV的峰值电压下减阻效果最佳,主动减阻率为-4.58%,总减阻率达-9.02%。  相似文献   
77.
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拖曳水池中,通过滑行艇模型自航试验,研究了艇底气层对滑行艇推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层对采用水螺旋浆推进的滑行艇推进性能的影响不大。由于气层影响,当滑行艇处于过渡状态时,推进效率略有增大;当滑行艇处于滑行状态时,推进效率略有减少。在饱和气流量时,阻力及主机功率最大减幅可达20%。  相似文献   
78.
电解水式驻留微气泡减阻技术及其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常的气幕减阻技术中,由于气泡的不断流失容易产生能耗增大、减阻效果下降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利用驻留微气泡的减阻技术。微气泡产生于阵列布置于航行体表面的微凹坑中,并在航行过程中稳定驻留于凹坑处,从而有效降低局部摩阻系数;微气泡通过电解水产生,并可反过来对电解反应进行自适应控制,从而自适应地控制供气量和气泡形状。通过初步数值模拟和实验,对影响气泡驻留的因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设计了一种电解反应自适应控制的凹坑结构,用于气泡形状和电解反应的自动控制。通过数值计算,对一特定条件下驻留微气泡的理论减阻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9.
利用CFD商业软件Fluent6.2对水下高速航行体超空泡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了带圆盘与圆锥两种头部空化器航行体的阻力特性,详细分析了空化器直径、锥角、航行体长细比对超空泡减阻特性的影响,并计算了高速水下航行体自然超空泡减阻率,结果表明,在超空泡形态下,带圆盘空化器头部的水下高速航行体,更加有利于超空泡的减阻,超空泡减阻率可达95%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下高速航行体的结构设计和水动力布局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0.
芮桃明  孙磊 《船舶工程》2021,43(4):128-135
在圆柱表面布置不同深度的V形沟槽,采用k-ω/SST湍流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其减阻效果,分析圆柱表面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速度分布及尾流漩涡脱落状态.结果 表明,与光滑圆柱表面相比,V形沟槽深度为0.04D的减阻效果最好,阻力系数相对于光滑圆柱表面减小了34.4%.当沟槽深度为0.04D时,升力系数的均方差最小,相对于光滑圆柱表面减小了16%;随着沟槽深的增加,St先增大后减小,当沟槽深为0.04D或0.05D时,漩涡脱落频率发生明显变化;当沟槽深度为0.04D时,圆柱前后速度差最小.随着槽深的增加,尾流漩涡表现出强度减小数量增多的趋势,当槽深为0.05D时,漩涡脱落呈双稳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