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2篇
公路运输   193篇
综合类   151篇
水路运输   50篇
铁路运输   48篇
综合运输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71.
蒋康  周佳  罗智芳  刘克非 《公路》2021,66(10):365-368
为明确不同类型植被对酸性土壤障碍地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后路域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植被重建后的长湘高速沿线路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悬铃木、樟树和喜树植被重建后林下土壤的pH值及养分特性进行研究,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定了土壤发育综合质量。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各植被重建后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马尾松林下土壤的肥力恢复效果最优,因而更适合该区域酸性土壤障碍地区路域植被恢复。4种植被重建后土壤发育综合指标排序为马尾松>樟树>悬铃木>喜树,马尾松改善土壤发育的效果最好。未来可考虑乔木与林下灌草植物相结合共同改善土壤养分,提高路域土壤的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472.
473.
474.
张延杰  韩建隆  李建东  王旭 《公路》2023,(5):301-307
固化红黏土强度特性和崩解性的改善是其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重大前提,为研究不同F1和水泥掺量对固化红黏土强度特性、崩解性和邓肯-张模型参数的影响,开展不同F1和水泥掺量下固化红黏土的无侧限强度试验、崩解试验以及三轴试验。研究发现:F1可显著改善土体的水敏性和密实度,极大地提高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加入水泥的固化土冻融5 d后强度显著增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固化土的强度均表现出衰减的趋势,F1掺量越高,衰减趋势越低;F1和水泥亦能显著改善红黏土的崩解性;固化土邓肯-张模型参数破坏比Rf随F1掺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减小;抗剪强度指标、初始弹性模量Ei和初始切线模量参数K均随着F1和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切线模量参数n随F1掺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75.
吴景健  肖辉  万军  庞洪林  张梦玥 《船舶工程》2023,(5):168-172+189
为经济有效地开发边际油田,提出一种利用隔水导管及表层套管组成的复合结构进行承载的新型简易平台形式。以渤海某边际油田开发为例,从灌浆连接强度、复合桩竖向承载力、复合桩变截面对p-y、t-z、Q-Z曲线的影响以及简易平台钻井工况等4方面重点分析隔水导管支撑井口平台与常规导管架结构设计的不同之处;结合规范对传统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行补充和改进。结果表明:灌浆连接强度、隔水导管复合桩竖向承载力和钻井工况均可满足规范要求,且在常规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范围内变截面对土壤曲线的影响较小。以上分析为隔水导管支撑井口平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76.
土壤是城市发挥绿地功能的载体,与城市宜居性、环境质量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以上海市临港新片区某大型社区为例,对绿化种植土壤和绿化用表土的主控指标(pH、含盐量、EC值、有机质、质地、入渗率和发芽指数)进行了调查分析,评价了土壤质量状况。分析结果表明,绿化种植土壤和绿化用表土含盐量大多满足要求,样品超标率低于4%;质地以壤质砂土和砂质壤土为主,无样品超标。pH、有机质、EC值超标率较高,尤其是EC值超标率高达88%。两种土壤盐碱化严重,EC值和有机质整体偏低,均需进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477.
谭书平  刘诗琪  王菲  刘宏  陶俊威  康迪 《公路》2023,(3):371-376
为支持国家高原生境脆弱区生态公路建设,更加深入了解公路扰动迹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机制和稳定性,指导高原公路工程早期生态修复措施,以在建久马高速公路为对象,在工程扰动后选取了覆网封育(FY)、喷播(PB)、营养土回覆(YT)等3种处理方式与扰动后未处理(NA)和未扰动(NT)进行对比研究,对土壤质地、机械结构、碳氮含量及可蚀度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扰动迹地土壤质地以粉壤土和壤土为主,渗透速率整体中度偏快。FY、PB、YT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黏粒的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PB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粉粒的含量,同时提高砂粒的含量;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对土壤结构有着关键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系数分别为0.79和-0.75;土壤结构相较于土壤碳对土壤可蚀性影响更大,但土壤碳能够通过土壤结构间接影响土壤可蚀性。综上,川西高原公路迹地土壤可蚀性增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程扰动提高了土壤粉粒含量,降低了土壤砂粒含量,土壤渗透性较好但水稳性差,容易发生分散悬移导致侵蚀。喷播和营养土回覆处理均能通过提高黏粒和降低粉粒途径有效降低土壤可蚀性。建议该地区在以后工程扰动后早期恢复中,可以采用肥草混播方式,或混施能够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