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94篇
综合类   34篇
水路运输   21篇
铁路运输   9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4 毫秒
41.
介绍了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详细算法步骤,分析了CO,HC和炭烟与微粒排放的相关性。以CO,HC和炭烟综合排放为自变量,以微粒综合排放为因变量,建立了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微粒预测模型。针对新优化匹配的参数,利用该模型对ESC循环每工况微粒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间差异仅为0.8%,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2.
我国汽车保有量至今已达到67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将达1.8亿辆.如果保持目前的汽车动力结构不变,至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5亿吨,对外依存度也将达到70%,二氧化碳和微粒的排放将日益严重,烧煤产生SO2也将导致酸雨污染环境.因此,开展清洁汽车运动将是解决能源及环保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必然方法.  相似文献   
43.
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并促进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mmol/L、16.7mmol/L和33.3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h,设立正常糖浓度组(5.5mmol/L葡萄糖)和高渗对照组(27.8mmol/L甘露醇)作为对照.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HUVEC内皮微粒的释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MTT检测发现,33.3mmol/L葡萄糖培养12h时HUVEC的细胞数比为93%,24h时为78%,48h时为51%,72h时为40%;与0h组相比,12h组细胞数比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h相比,24h组、48h组和72h组细胞数比显著下降,且呈时间依赖性减低(P均<0.05).②设5.5mmol/L正常糖浓度组培养48h时的HUVEC细胞数比为100%,则高渗对照组HUVEC细胞数比为98%,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6.7mmol/L葡萄糖组和33.3mmol/L葡萄糖组的细胞数比分别为79%和51%,均明显低于正常糖浓度组(P均<0.05),且前两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33.3mmol/L葡萄糖组作用12h时的HUVEC内皮微粒生成量较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4、48、72h时增加更为显著,且呈现时间依赖性(P<0.01);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相比,高渗对照组12、24、48、72h时其内皮微粒释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高糖诱导的内皮微粒释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59, P<0.05).结论 高糖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4.
设计了一种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对该反应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并采用该反应器进行了降低柴油机排气PM的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存在两种不同的放电形式,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丝状放电,其放电形貌与工作特性显著不同。两种放电形式均可降低柴油机PM排放;介质阻挡丝状放电较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对PM的处理效果更好,能量利用效率也更高。当反应器放电形式为介质阻挡电晕放电时,反应器中同时存在对PM氧化分解的化学过程和对PM荷电捕集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45.
结合欧洲稳态测试循环工况(ESC),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壁流式蜂窝陶瓷微粒捕集器建立CFD仿真模型,研究其静压力分布、速度分布、碳颗粒浓度分布规律,预测其对再生反应的影响,并对比分析ESC几种工况下的流场状况及捕集效率,模拟结果显示高速工况下的微粒捕集器内流场速度和排气背压较大,并拥有较好的捕集效率。  相似文献   
46.
采用AVL全流采样(CVS)系统,对2台国Ⅴ车用重型柴油机进行了ESC和ETC循环试验,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对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和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采用DOC+DPF和SCR两种技术路线柴油机的SOF和PAHs及其组分,对它们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ESC循环下还是ETC循环下,DOC+DPF路线发动机PM排放中SOF含量以及PAHs排放总浓度都要明显低于SCR路线发动机,PM中菲和芘的浓度会降低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47.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被动再生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的三维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计算了DPF连续被动再生过程中 m (NO2)/m (Soot )比例、排气温度及450℃时 O2浓度对再生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气中m(NO2)/m(Soot)比例为5时再生达到平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去除微粒物;排气温度越高参与再生反应的O2越多,越有利于DPF再生达到平衡;排气温度为450℃及O2浓度为5%时达到平衡,其浓度越高则再生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8.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岩石蠕变模型参数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粒群优化(PSO)算法是一类随机全局优化技术,具有收敛速度快、规则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针对岩石蠕变本构模型参数的辨识问题,本文利用FLAC软件自带的fish语言实现了改进PSO算法对本构模型参数的辨识.该方法从岩石本构模型参数的随机值出发,以蠕变过程中试件变形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误差大小作为适应度函数来评价参数的品质,利用改进PSO算法规则实现模型参数的进化,搜索出全局最优的模型参数值,从而实现了岩石蠕变本构模型参数的自适应辨识.利用该方法对页岩蠕变实验进行了仿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PSO算法用于岩石蠕变模型的参数辨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9.
汽油车排气颗粒物中多环芳香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4辆满足国Ⅳ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排气颗粒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汽油车中4环PAHs含量最大,2环PAHs含量最小;排放量最大的2种PAHs为荧蒽和芘;从不同PAHs的毒性当量因子来看,汽油车尾气的毒性高于柴油机尾气,而缸内直喷汽油车尾气的毒性高于气道喷射汽油车.  相似文献   
50.
在深床微粒捕集效率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柴油机排气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捕捉器内气流中的微粒分布及微粒捕集效率的基本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更确切地描述捕捉器内微粒的捕集过程及影响微粒捕集效率的各种因素,为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的优化设计及进一步建立定量的捕捉器微粒捕集数学模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