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1篇
  免费   153篇
公路运输   865篇
综合类   881篇
水路运输   256篇
铁路运输   252篇
综合运输   9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前言 在高速公路路基加宽工程中,由于新老路基是两个性质有一定差异的实体,老路由于多年使用,在行车荷载与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路基土的密实度已接近或达到最大密实度,路基已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新填路基虽然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但其物理力学参数与老路基相比总会存在一定差异,新老路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竖向和水平方向的变形,  相似文献   
842.
2000年以前,由于我国交通量较小、沥青价格相对昂贵,加之沥青中含蜡量高,高温稳定性能差,出于节省投资和避免车辙的考虑,一直采用“强基薄面”的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思想。近几年来随着道路等级和车速的不断提高、交通量的增长、轴载的加重,高速公路路面损坏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43.
前言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因素,也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即是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水分逐渐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由于水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4.
以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船闸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为背景,根据其平板输水阀门下层支承梁的破坏现象,研究分析影响平板输水阀门支承梁的破坏机理,同时从设计、安装、运行等方面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寻找相应对策,为以后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同时对进一步提高我国船闸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45.
通过对重庆云阳至开县公路K1+430~K1+750段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变形破坏机理分析,指出滑坡变形破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滑坡的合理处治措施,对类似工程的加固处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46.
以成都地铁1号线2标盾构施工实例为依托,研究了S-366盾构机过粉细砂层开挖面的平衡和稳定性问题。对加泥式EPB盾构通过单一地层2种平衡模式的建立进行了示例性计算,并对2种平衡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47.
为了准确地评价巷(隧)道开挖面附近围岩的稳定性,采用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试系统对大理岩岩样进行第三主应力单面卸荷加、卸载试验研究. 通过高应力巷(隧)道开挖围岩失稳机理分析,采用不同应力加卸路径模拟能量积聚型和应力集中型两种物理工程破坏模型,进一步分析两种破坏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规律、破坏特征和强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卸荷面应力的减小出现扩容现象,主要破坏面在临空面附近,随着轴压的升高,劈裂破坏范围增大,卸荷临界值也增大;随着围压增高,屈服点和峰值点增大,并且屈服点和峰值之间的曲线斜率较为平缓,破坏由局部张拉-劈裂-剪切复合性破坏发展成整体劈裂破坏;同围压条件下卸荷破坏强度是加载破坏强度的80%,岩体卸荷比加载更容易破坏,进而修正了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   相似文献   
848.
软弱夹层是山岭隧道常遇的不良地质现象,目前关于多条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尚不多见,为加强该方向的研究,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含2条软弱夹层隧道围岩开挖过程中的破坏模式。基于实际工程背景,设计模型试验,从裂隙损伤演变、应力场及应变场变化规律3个方面得到相吻合的破坏模式:首先拱顶受剪应力影响,沿软弱夹层发生滑移,进入塑性区;然后左、右拱肩受张拉应力影响,发生了塑性变形,出现张拉裂隙;接着右拱脚受剪、拉应力影响,进入塑性区;最后左拱脚受拉、剪应力影响,进入塑性区。采用FLAC3D软件对试验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含单条软弱夹层和含2条软弱夹层隧道围岩破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2条软弱夹层的存在会抑制软弱夹层下方隧道的水平收敛;隧道顶拱之上塑性破坏区域与水平面的倾角更小,表现出更危险的破坏趋势;顶拱区域、左拱脚与左中墙连通面应作为不利区域重点考虑;含2条软弱夹层的隧道围岩破坏模式有不同于单软弱夹层的规律,基于单条软弱夹层的支护方案进行设计、施工不能满足围岩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849.
为探究不同致灾介质和地下水体量条件下隧道突泥灾害的灾变机制,利用透明土材料开展了全可视化突泥室内模拟试验,并利用PFC-CFD方法开展数值模拟试验对室内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论证了透明土材料用于岩土室内试验的可行性,克服了传统突泥试验的"黑箱"问题,分析了隧道突泥灾害的破坏形态,提出了刻画灾害破坏形态的抛物线旋转体形态模型;研究了介质内部位移场演化规律;发现了突泥扰动区,探究灾害真实影响区域的变化规律,最终从灾害的破坏形态、演化过程和影响区域等破坏特征角度揭示了隧道突泥灾害的灾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突泥灾害的破坏形态呈明显的抛物线旋转体状,且致灾介质和地下水的体量对灾害破坏形态的形态类型无影响。除因介质涌出形成直接破坏区外,突泥灾害还导致未突出介质中形成扰动区,破坏区和扰动区联合构成了灾害真实影响区;破坏区和扰动区均随致灾介质和地下水体量的增加呈扩展趋势,但破坏区范围受致灾介质体量影响显著,而扰动区范围则受地下水体量影响显著;突泥灾害演化过程分为介质启动运移、临空面形成、介质整体迁移和灾害渐停4个阶段,灾害过程中突泥量依次呈现启动、加速、缓慢和稳定的时变特征,突泥口应力呈现急剧上升、持续波动、缓慢下降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50.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是一种新型的柔性支挡结构,将建渣用作土工袋填料,有利于建渣的回收利用.设计并开展了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坡顶竖向沉降的变化规律、墙后土压力和墙面水平位移沿墙高的分布特征以及坡体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后的坡顶破坏荷载比无支护时提高了87.5%~125%,边坡支护效果十分显著;坡比从1:0.75增加到1:0.25时,坡顶承受的破坏荷载降低了11.8%~29.4%;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墙面水平位移随墙高呈鼓型分布,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距墙底约1/3~1/2高处.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墙后土压力为非线性分布,最大土压力值出现在距墙底约1/3高处;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墙后土体的滑裂面从圆弧形向折线形变化,滑裂面前缘高度均位于距墙底1/3~1/2高处;距墙底约1/3~1/2高处为建渣土工袋挡土墙的薄弱部位,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一定的工程措施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