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9篇 |
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769篇 |
综合类 | 336篇 |
水路运输 | 487篇 |
铁路运输 | 335篇 |
综合运输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05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108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张秀山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20,(12):88-93
以青岛市地铁3号线万年泉路站—李村站区间隧道下穿中国银行李村支行、万隆商厦建筑物为例,从注浆加固砂层、加强隧道初期支护措施、岩层开挖施工控制及地面预加固等方面提出上砂下岩特殊地层条件下隧道下穿建筑物变形控制措施。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上部砂层注浆加固后隧道应力及地表变形规律,并对比分析注浆加固、不加固两种工况下地表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地表沉降值随洞身范围内砂层分布区域增加而增大,揭示了地表沉降主要是由洞身范围内砂层开挖引起;砂层注浆加固对控制地表变形效果明显,将地表变形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可优化建筑物地表预加固措施。现场监测结果显示,隧道施工期间洞内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最大值分别为4.5,1.57 mm,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仅为3 mm,累计变形以隆起为主,远小于建筑物变形控制指标,验证了设计方案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青岛地铁3号线区间暗挖隧道下穿建构筑物爆破减振控制技术方案的优化,总结出城市地铁爆破减振控制技术,为硬岩地质条件下城市地铁暗挖爆破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深入探讨了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对目前规范采用的嵌岩桩嵌岩深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规范方法没有考虑桩身转动时桩尖断面与基底岩接触面上产生的反力矩等有利条件的影响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偏大的不足,提出了两种修正方法。最后还通过具体计算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997.
998.
建立了一种关键块体判别方法, 实现了岩坡整体稳定性的准定量化评价; 综合考虑关键块体的几何特性和受力特征, 定义了关键块体失稳表征系数; 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GeoSMA-3D平台, 开发出基于失稳表征系数的关键块体搜索模块, 可视化了包括块体搜索、可移动块体判断、关键块体确定、块体失稳和滑落的关键块体失稳全过程; 引入层次分析法, 利用关键块体失稳表征系数计算出各关键块体的权重, 应用关键块体的安全系数及其计算权重, 联合确定了岩坡稳定性表征安全系数, 应用关键块体信息定量表征了岩坡的整体稳定性; 提出了一种考虑岩体结构面和关键块体的岩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以辽宁省建昌岩坡工程为例, 应用该方法进行了关键块体的确定和可视化再现, 判断了岩坡的整体稳定性, 并与数值流形元法(NMM) 的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验证应用关键块体表征岩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控制该岩坡稳定性的关键块体有6个, 基于所提出方法计算的岩坡稳定性表征安全系数为0.566 9 (不稳定岩坡), 与现场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的相对误差为7.066%;在NMM模拟结果中, 采用安全系数法确定的最不利关键块体的滑落没有引起岩坡失稳, 而基于所提出方法确定的最不利关键块体的滑落导致了岩坡的整体失稳, 因此, 同时考虑关键块体体积和安全系数2个因素的岩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更合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 应用关键块体信息表征的岩坡稳定性与工程实际吻合。 相似文献
999.
为探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非对称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支护结构的非对称受力特性,结合碳质千枚岩力学特性与变形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特性,对层状软岩隧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93座典型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变形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分析了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最大变形量与地应力、岩体抗压强度、隧道埋深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变形量与最大地应力、岩体抗压强度、埋深的分布较为离散,在一定地应力、岩体强度或埋深条件下,隧道变形量既存在于高值区间,也存在于低值区间;隧道变形量随地应力的增大、岩体强度的降低、埋深的升高逐渐向高值区间靠拢,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是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层理弱面耦合作用的结果;基于隧道最大变形量与隧道强度应力比的幂指数变化规律,提出了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测分级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以大断面铁路隧道在顺层偏压、软弱围岩地质情况下初支沉降变形收敛侵限处理为例,详细介绍软岩偏压地质下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支变形侵限分段分单元方式扩挖置换拱的施工方法及要点,安全有效处理保证二衬净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