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93篇
公路运输   229篇
综合类   132篇
水路运输   116篇
铁路运输   148篇
综合运输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631.
为提高粉质黏土-水泥搅拌土强度,使其与钢筋或型钢共同作用形成水泥土搅拌墙。以南昌地区粉质黏土为例,在现有水泥土改良剂性能研究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化剂,采用正交试验,对16组粉质黏土改良方案形成的搅拌土开展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渗透试验,研究水泥、水玻璃、生石膏和生石灰不同配比对粉质黏土改良后强度性能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搅拌土的抗压强度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泥掺量、水玻璃掺量、生石膏和生石灰掺量,确定粉质黏土固化改良的最优配比为水泥掺入比24%、水玻璃6%、生石膏2%、生石灰0、萘系减水剂1.5%,并推荐在水灰比为1.5、粉质黏土含水率为12%时使用。经过筛选固化剂和优化配比后,粉质黏土在标准龄期28 d时强度可以达到8.6 MPa。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对高强粉质黏土-水泥搅拌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高强水泥搅拌土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632.
为评价桩靴贯入饱和软黏土对邻近水平受荷群桩群桩效应的影响,开展了1g条件下的模型试验。基于桩身应变测量结果得到桩身弯矩,对弯矩拟合后依据弯矩与剪力的微分关系得出近远桩桩头承担的剪力,进而依据修正Poulos方法得出在桩靴贯入过程中描述群桩相互作用的Y乘子的变化,并将考虑群桩效应后的群桩桩身弯矩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桩靴贯入过程中,群桩近远桩桩头承担剪力发生变化:远桩桩头承担荷载增大、近桩桩头承担荷载减小。桩靴贯入使Y乘子减小,考虑群桩效应后,弯矩预测结果与测量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633.
无围堰吹填技术是开敞海域最理想的快速吹填成陆工艺,结合成熟的无围堰砂土吹填经验,研发高效、可靠的无围堰黏土吹填技术是提升淤泥质开敞海域吹填效率的重要方向。依托连云港某岸线修复工程,提出采用团块状硬质土泥饼取代传统泥浆材料的无围堰吹填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段的多方案对比与施工参数的反复调整,提升了吹填土体自然排水与沉降效率。结果表明,基于黏土团块吹填技术所形成的土层在吹填后4~5 d内迅速沉降,主固结基本完成,施工机械可安全进入吹填区域;经过两个半月的自然固结沉降,吹填地基的承载力可达到45 kPa以上。黏土团块吹填技术能快速成陆,利于节能减碳、生态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4.
针对我国疏浚技术基础理论研究落后,数值模拟绞刀挖掘黏土不准确等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小规模试制的方法,制备了目标试验用黏土,并研制了一款适用于实验室使用的模型黏土绞刀。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模型绞刀挖掘黏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绞刀转速、横移速度、泥层厚度、前移距等工艺参数对挖掘试验泥浆浓度的影响规律。得出其选取原则:选择中等绞刀转速,适当降低横移速度,以及在确保桥架前端不阻碍横摆的条件下,优先选用增加前移距的方法提高挖掘断面面积。该研究成果可为黏土挖掘工艺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5.
唐洁  邱敏 《水运工程》2023,(8):184-189
沉降变形监测与预测是施工的重要环节,然而因为成本及监测点破坏等客观情况,沉降数据往往出现不完整或时间间隔不固定的问题,导致预测精度的下降。本文针对普通灰色预测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某码头项目深厚软黏土层的沉降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改进与普通灰色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平均误差率都小于15%。2)相较于普通灰色预测模型,改进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曲线的中后段更贴近沉降监测数据,模型整体精度较高,证明了新模型的优越性。3)S17预测精度最差,可能由于沉降数据过少,且初始时间间隔较大。建议沉降监测应在成本范围内尽量频繁和完整。  相似文献   
636.
为准确高效地分析含裂隙带红黏土边坡在降雨条件下渗流特性,基于荧光示踪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开展降雨条件下不同裂隙带参数红黏土边坡室内模型试验,实时拍摄降雨过程中含裂隙带红黏土边坡模型水分渗流路径荧光图像,通过识别含荧光强度图像,分析边坡模型中坡表湿润锋、暂态饱和区及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历时增长,对比有无裂隙带边坡,湿润锋深度的变化随裂隙带深度和位置等裂隙带参数的不同呈不同的发展趋势,且裂隙带深度和位置的变化对湿润锋深度影响最大;降雨过程中,湿润锋深度与裂隙带深度呈正相关,而含水率变化幅度与裂隙带深度基本呈现负相关;裂隙带参数对暂态饱和区面积形成的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深度、位置、角度;暂态饱和区主要出现在裂隙底端及边坡表层,裂隙带深度越小,两处的暂态饱和区越容易连通;裂隙带深度增大时,雨水可沿裂隙直接渗入边坡深处,并在裂隙底端形成大面积暂态饱和区,饱和区内基质吸力减小使土体抗剪强度降低,体积含水率增加使得土体重度增加进而引起下滑力增大,将对红黏土边坡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37.
为解决车站边界轨道出现红光带时,无法及时判断其属于正常列车占用还是故障占用的问题,通过分析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站间通信功能结构和边界轨道红光带的处理流程等,在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站间通信功能基础上,采用智能诊断逻辑中的故障树分析方法,结合本站和邻站边界轨道区段数据,提出对边界轨道红光带的精准判断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该方案在信号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快速定位出具体原因,节约故障处理时间,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