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41篇
综合类   60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454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4 毫秒
551.
为对铁路沿线风速提前进行预判,保障桥梁施工及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的安全,提出基于深度自回归模型(DeepAR)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采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和西堠门大桥实测风速进行验证,并以包括小波包分解下的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混合模型(WPD-CNNLSTM-CNN)在内的4种模型作为点预测对比模型,以SimpleFeed-Forward、ARIMA、Random Walk模型进行置信度为50%与95%的区间预测作为对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点预测还是区间预测,DeepAR模型都能够在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短期风速序列中提取到特征信号并进行精度较高的预测,且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与泛化能力,可满足实际工程短期风速预测需求。  相似文献   
552.
为解决传统设计模式中资料分散、成果表现形式不直观,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桥梁协同设计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协同设计平台应用及基于信息模型的协同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应用协同设计平台和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展桥梁设计的方法。提出应用基于公共数据环境的协同设计平台进行分层级资源配置、文件状态控制、标准化流程驱动的铁路桥梁设计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对设计资源、过程、结果的全过程管理,保证了设计信息的有序、高效传递。提出规范专业间信息交互的数据格式,制定与线路、地质等相关专业的信息交互接口,开发桥梁数字化设计软件,利用接口获取其他专业信息模型中的数据,同时对外提供接口访问桥梁信息模型中的数据,实现了基于模型的设计信息高效传递和利用,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该铁路桥梁协同设计方法在兴保铁路信息模型设计中进行了应用,采用协同平台进行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使流程清晰可视化、信息流转可追溯;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省掉了人工识别和填写资料步骤,辅助桥梁设计模型快速创建。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查分析,直观地暴露桥梁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专业的衔接问题,降低了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553.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综合了有粘结预应力结构性能优异、无粘结预应力施工简便的共同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针对铁路桥梁特点,对缓粘结预应力技术进行研究,为其在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合吴中城际铁路对缓粘结预应力体系的构造设计、合理参数、施工与验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缓粘结预应力摩阻损失与缓粘结粘合剂的稠度有较大关系,通常摩阻系数按照μ=0.12、k=0.006考虑;(2)缓粘结粘合剂快速固化的钢对钢拉伸剪切强度指标不宜小于15 MPa,以满足铁路桥梁的疲劳作用;(3)为保证缓凝粘合剂固化后的粘结锚固性能,须对缓粘结预应力筋护套肋高与肋槽参数指标进行严格要求。缓粘结预应力结构受力合理、耐久性好、施工简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54.
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斜拉桥跨度较大,常采用箱形断面主梁,在桥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涡激振动问题不可忽视。以阜淮高速铁路颍河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主梁断面绕流进行数值模拟以及流固耦合求解,研究主梁断面的气动力参数以及竖向涡振响应。针对可能出现的明显涡振进行气动优化,并分析涡振响应对列车行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和±5°五种攻角下主梁原始断面均出现了竖向涡振,最大竖向涡振振幅均较小;在+5°攻角下主梁原始断面出现明显的竖向涡振,在检修车轨道内侧加设导流板,可显著减小主梁断面的涡振响应;涡振时最大振幅对应列车行车安全性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555.
近断层地震往往给工程结构造成较大的破坏,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对近断层、减隔震问题尚未考虑。以某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铁路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规范对近断层桥梁抗震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减隔震设计原则、设防标准。采用MIDAS软件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考虑近场地震特性,进行了基于双曲面球形减隔震、黏滞阻尼器减震以及新型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的减隔震效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铁路桥梁减隔震措施难以满足近断层桥梁抗震要求,回形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具有位移大、阻尼力可调、养护维修少、安装方便等特点,对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的减隔震设计适应性好。  相似文献   
556.
铁路桥梁设计具有环境关联性强、协作专业多、接口复杂等特性,设计时需要与多个专业主体密切配合,在开展三维设计过程中,需重视协同设计的理念。依托新建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在桥梁三维设计过程中,使用自主研发的桥梁数字化设计软件,通过协同平台进行流程管理,对新建成达万高速铁路桥梁进行BIM建模。搭建基础、桥墩、简支梁、连续梁、涵洞等常规构件库作为模板,根据桥梁设计过程中数据的识别与转换,快速批量导出常规桥梁模型,对特殊结构如斜拉桥、桥梁挡墙防护等通过手动建模方式实现。结合地形地物以及其他专业模型,对设计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查,直观地暴露桥梁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专业的接口问题,减少施工图纸中错漏现象的发生,降低了工程风险。通过构建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为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提供数字化信息管理服务,在施工方案三维模拟过程中加入关键技术动态展示,优化施工组织的合理性,构建智慧施工平台,为施工调查、征地拆迁、动态展示等提供数据支撑。在传统三维模型仅展示漫游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三维设计在管理运维中的拓展应用,为高速铁路桥梁BIM协同设计思路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57.
以32 m简支梁为研究对象,测试两端支座顶升、单边支座顶升、单墩支座顶升三种工况下的钢轨应变,计算分析顶升过程中钢轨纵向附加力和落梁后钢轨锁定轨温的变化规律;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桥上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模型,采用双线性阻力模型计算三种顶升工况下的钢轨附加力,并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落梁后钢轨内部存在残余附加力,引起钢轨锁定轨温改变,最大改变量为0.36℃,小于规范规定的5℃限值,不需要进行应力放散;三种顶升工况下,顶梁作业对钢轨纵向附加力影响范围均在顶升桥梁的相邻一跨简支梁以内,且产生的钢轨纵向附加力峰值均位于顶升位置和梁端位置;两端支座顶升方案对无缝线路影响最小,建议桥梁支座更换施工时采用该方案。  相似文献   
558.
2013年起,铁路行业BIM技术落地应用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桥梁专业设计还需手动创建下部结构三维钢筋模型,严重制约实际生产,亟需程序研发,解放劳动力。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有关标准、BIM和C语言技术,对Bentley软件原有功能进行二次开发,并总结西康高铁应用实例。结果表明:(1)下部结构配筋程序研发完成,性能和扩展性良好,已应用于多条长大干线铁路;(2)该程序极大提高了模型创建效率和属性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三维模型手动添加属性困难的现状;(3)程序满足深化设计需求,准确生成二维图纸并统计工程量,校核设计成果,提高设计质量;(4)信息模型能够在工程建设多阶段实现共享流转,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59.
赣州至深圳高速铁路是京港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速度350 km/h,采用无砟轨道,正线长度436 km,其中桥梁占线路长度47%。介绍赣深高铁的工程概况、桥梁设计原则及其主要技术特点,并结合复杂的建设条件,提出铁路桥梁的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桥梁结构和桥梁设计创新技术。以剑潭东江特大桥(136+260+136) m四线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为工程背景,研究四线线间距(5.0+14+4.6) m条件下大跨桥梁的桥型方案、结构受力和桥梁变形,解决了四线宽幅斜拉桥一孔跨越通航水域的问题;开展速度160~350 km/h桥上半封闭声屏障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梁上采用双侧半封闭、顶部开口8 m宽的门式半封闭声屏障结构降噪效果显著;为解决线位小角度跨越运营高速铁路的问题,设计采用钢盖梁门式墩跨越、梁部侧位现浇后横向顶推的方案;对桥上设置铁路综合检测房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创新采用了以纵横梁体系为主的桥建合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560.
闫岩 《铁道建筑》2023,(1):62-66
尖扎黄河特大桥建设条件复杂,综合考虑桥址环境、通航、行洪和环境保护要求,采用(141+366+141) m连续钢桁拱桥一跨跨越黄河。从主桁桁式、节间长度、拱顶桁高、加劲弦高度、矢跨比、边跨长度、桥面结构形式、施工压重等方面对连续钢桁拱桥的受力、变形、用钢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连续钢桁拱桥主桁桁式采用P式,拱顶桁高10 m,采用12 m和15 m相结合的节间长度,主梁系杆从拱肋下弦第三个节点通过,加劲弦高度28.59 m,矢跨比1/3.85,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时,结构受力合理、整体刚度大且美观经济;在满足梁端转角限值的情况下,边跨长度取141 m能够节省施工压重。依据比选出的结构参数和构造形式,对主桥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