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2篇
  免费   159篇
公路运输   1024篇
综合类   737篇
水路运输   1020篇
铁路运输   667篇
综合运输   143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某高陡边坡道路为研究对象,根据地质地形条件提出了道路扩建及相应的支挡方案,并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h型双排桩在路基支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路面最大沉降为20 mm,桩顶最大水平位移为12.7 mm,前排桩和后排桩最大弯矩分别为470 kN·m和1 808 kN·m,路基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系数为1.5,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2.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一直是困扰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核心问题.针对兰新铁路西段路基冻害严重的问题,探讨不同工程措施对路基冻融循环过程中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以及含水率对路基冻结深度及冻胀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冻结对兰新铁路西段路基含水率影响的范围在0.4~0.8m,影响深度有限;"隔一挖一"、"隔三挖一"等工程...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分析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以实地采集的车行轨迹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主线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特征及影响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后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换道点选择行为决策建模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的主要因素为目标车辆状态以及本车道的后车状态,且经特征筛选之后建立换道决策模型的精度更高,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较好的刻画换道行为,模型的预测精度不低于85%。研究成果有助于在仿真模型中更准确描述换道点选择行为,同时为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的优化和辅助驾驶策略制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94.
Mendelsohn设计MD(υ,k,λ)是一个对子(X,P),其中X为υ元素,P是X的一个循环k元组的集合,使得X上任意由两不同元构成的有序对恰出现在P的λ个区组中。若存在(X,P)到(X,P^1)同构映射,则称MD(υ,k,λ)=(X,P)为自反的。本文利用差和轨道的方法证明了SCMD(36t,9,1),(其中t为正整数)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995.
在城市快速路匝道合流区,驾驶任务难度主要来自于车辆与其周边车辆之间的动态交互,目前对这种交互行为的特征和机理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基于从无人机视频中提取的高精度车辆轨迹数据,提取出表征车辆交互行为的指标TTC和GAP,并结合速度、加速度、车道位置等其他指标,对车辆的交互过程加以刻画,从中获得了大量交互行为实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9种典型的车辆交互行为模式。通过分析各模式特征发现:即使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车辆交互行为模式也可能存在差异,这表明交互行为不仅与车辆之间的相对位置、时空距离、速度状态等环境因素有关,还与驾驶人的应对能力、动机及风险意识等认知心理有关;另外,不同的交互模式面临的风险不同,并且该风险既可能是周边车辆行为发生改变而被迫卷入,也可能是驾驶人自身主动寻求的结果;9种不同类型的交互行为模式,构成了驾驶人自行感知的4种风险状态互相转换的具体实现形式;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努力寻找契机并选择某种交互行为模式在各个风险状态之间来回切换,并非仅由心理压力较大的危险态向压力较小的自由态转换,也会发生反向转换,前者主要由降低事故风险和减少认知努力的动机驱动,后者旨在追求行车效率,但同时驾驶人会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以对抗风险的增加,这充分反映了驾驶人试图在行车效率、事故风险与认知努力三方面取得平衡。研究成果对深化理解驾驶行为及其背后的决策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探究天津港南疆港区N5区半圆型防波堤耐久性,通过现场勘查半圆型防波堤破损状态、力学性能检测、孔溶液pH值检测、芯样氯离子含量检测以及混凝土断面微结构SEM分析等手段,结论如下:(1)浪溅区芯样抗压强度、混凝土孔溶液pH均小于潮差区;(2)潮差区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大于浪溅区,预估潮差区、浪溅区剩余服役年限分别为32 a、30 a;(3)断面微结构密实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试验室龄期180 d混凝土、潮差区混凝土、浪溅区混凝土。上述研究结论为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长期服役过程中劣化原因提供了理论分析以及为类似工程施工设计、质量控制提供指导性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戴伟  万杰龙  贺欣怡 《上海公路》2023,(4):53-57+112+209
自锚式悬索桥通过主缆与加劲梁锚固结合的方式,形成闭合传力路径。主缆的水平分力通过锚固区,逐渐传递到主跨加劲梁;竖向分力则主要通过边跨自重平衡。现以太原市通达街跨汾河的四跨单塔自锚式悬索桥为背景工程,针对其锚固区梁段宽度大、锚固构造复杂等特点,建立主缆锚固区的板壳实体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分析了主缆力作用下,宽箱梁段支座间的荷载分配关系、锚固区局部受力情况、主缆力在锚固区的传递机理等,为今后同类型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任飞 《上海公路》2020,(3):43-47
斜拉桥钢塔锚固区是连接斜拉索和桥塔的关键部位,该部位采用钢锚管结构,可以把巨大的斜拉索索力有效传递到桥塔中。现以某斜拉桥为背景,建立锚管式钢索塔锚固区空间板壳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锚固区内板件应力分布不均匀,承压板以及钢套管近锚头端的应力集中程度高,但高应力水平区域范围较小,应力扩散较快;钢套管与加劲板之间的焊缝应力需要计入桥塔整体变形的影响;塔壁承受面外荷载,但总体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99.
郑开启  刘钊 《中国公路学报》2020,33(1):79-86,110
由于钢筋混凝土(RC)梁传力机理的复杂性和剪切破坏模式的多样性,现有受剪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精度随受剪参数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限制了其适用范围。以混凝土受压区的分区破坏机制为基础,从防止纵向钢筋提前屈服的角度建议受压区高度的修正公式,由此得到同时兼容低强和高强混凝土梁的混凝土剪切贡献表达式。通过斜裂缝倾角的转动规律分析混凝土与箍筋协同工作机制发挥的不同阶段,并据此建议箍筋项的剪切贡献计算原则。建立基于受压区分区的有腹筋RC梁受剪承载力公式。该公式以分项的形式直接体现剪压区、斜拉区和箍筋三部分的剪切贡献,能够反映混凝土强度、配箍率、纵筋率、剪跨比以及尺寸效应等主要受剪参数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剪切试验数据库对所提公式和当前主流公式进行验证,并对各公式的预测精度和参数敏感性进行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受压区分区破坏机制能够较好地反映剪切破坏模式随剪跨比变化的演变规律;建议的受剪承载力公式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对受剪参数的大范围变化不敏感,且对高强、大尺寸试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00.
为解决环形交叉口左转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借助内侧环道与外侧环道设置左转待行区和直行待行区,并建立环道交通信号与进口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的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在饱和度等约束条件下,基于进口道停车线和环道停车线后不同的交通状态建立相应的延误计算模型,以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模型。案例分析表明:当左转交通量低于左转二次停车控制法适用的左转临界值时,所提出方法的延误较高;而当左转交通量高于该临界值时,左转二次停车控制法的延误快速上升并高于所提出方法的延误,且将导致环道锁死,而采用该方法仍能稳定运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分析进口交通量、不同类型环道数量和环岛半径等差异对所提出方法控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形交叉口进口交通量增大,该方法适用的临界左转比例随之降低;当进口交通量的左转比例低于临界左转比例时,交叉口处于非饱和状态且延误低;反之,交叉口处于过饱和状态且延误高。当左转交通量高于450 veh·h-1时,增加左转环道有利于降低车均延误;而当直行交通量高于1 150 veh·h-1时,增加直行环道效果更佳。当进口交通量小于800 veh·h-1时,环岛半径对交叉口延误影响不大;而一旦进口交通量高于800 veh·h-1后,环岛半径对车均延误的影响随进口交通量的增长愈加显著,环岛半径越大,交叉口车均延误就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