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7篇
公路运输   44篇
综合类   24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52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针对砖混房屋整体式外套框架加层中新旧结构之间作用不明确,计算模型不清晰的问题,在分析大量相关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外套框架结构对原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作用应按体外构造柱考虑,并分析了外套框架结构和既有砖混结构各自最不利内力阶段,以此作为控制结构设计的依据.本文提出,采用外套框架和抗震墙各自弹性抗侧刚度,计算结构总地震作用和层间剪力,并按其各自弹性抗侧刚度比分配地震剪力,作为既有砖混结构抗震加固验算的依据;按框架弹性刚度和抗震墙经刚度折减后的刚度比分配楼层地震剪力作为外套结构的抗震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32.
为了分析地表注浆对隧道邻近建筑物变形控制规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不同层高、与隧道中心线成不同角度、离隧道不同距离等3方面探讨地表注浆加固对建筑物的变形控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对距离隧道中线1~1.5倍开挖跨度范围内地表的沉降控制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建筑物与隧道间距离是影响地表注浆加固控制建筑物变形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筑物层高越高,距离隧道越远,注浆对周围建筑物作用效果越不明显;随着建筑物与隧道所成角度的增大,作用效果反而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3.
为确保地铁盾构下穿古建筑物施工安全,确定先评估、先加固、施工监测、后评估、后加固总体技术路线。通过建立古建筑 1︰3.52 的实体模型并进行振动台试验获取结构阻尼比,利用 Ansys 进行三维建模,采用结构与模态分析,针对易损结构进行加固预防,为后续振动监测与盾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结合试验区施工监测数据,调整施工参数。结果表明:在静力分析下该结构位移最大值约为 14.01 mm,验证了三维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模态分析确定结构模型基本频率为 0.590 46 Hz,最易受损位置为斗枋处。在盾构穿越过程中,古建筑物加速度变化幅度小于 0.003 m/s2,振动频带主要集中在 0.6~20.5 Hz,振动频带处于正常范围,对古建筑物基本无影响。针对盾构下穿古建筑物提出以“地铁盾构穿越以匀速掘进为主,避免运营高峰期作业,影响区地层之间使用注浆加固,对古建筑物易损结构进行支护,施工时采取隔振减振方案”的总体解决思路,为后续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图G的邻接树图就是这样的图,以图G的生成树为顶点的图,两个顶点之间相邻,当且位当相应的两个生成树是相邻的.1986年蔡茂诚提出猜想:任何简单图的邻接树图都是哈密尔顿图.本文证明了这一猜想,所得的结论比猜想本身还要强.  相似文献   
13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道路工程快速建设,诸多城市道路项目在设计阶段未考虑部分建筑物的重要性,设计方案研究不够细致,造成项目实施困难或进度极为缓慢。首先介绍了临夏市环城北路的工程概况、建设条件及万寿观、古河州酒厂的相关情况;然后结合项目特点,针对该段提出了高架方案、明挖通道方案、暗挖隧道方案、平面交叉方案四种方案,从工程建设难度、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后期管理、工程费用、对万寿观和古河州酒厂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四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推荐采用了高架方案;推荐方案经施工图审查后正在实施,为类似城市道路穿越重要建筑物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6.
当坡顶有重要建筑物需保护时,边坡防护的支护方案,除应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外,还应特别注意控制边坡变形对坡顶建筑物产生的危害。边坡变形计算复杂,与支护结构类型及施工开挖方法等因素相关,如何通过控制变形允许值来确定最优支护方案通常只能依据地区工程经验。通过分析岩面以上均匀土体的整体下滑力来计算各支护模型的内力及变形,在均满足整体稳定性的要求下,比较多种支护结构的变形值,从而确定满足变形允许值的最优方案,并通过采用特殊施工方法,变形监测等措施保障支护方案顺利实施,经施工期间和竣工后两年观测,边坡稳定,受保护房屋安全,由此总结出将桩顶微距离位移控制值作为支护方案评价指标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