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7篇
公路运输   44篇
综合类   24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52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当前轨道高等减振措施在车辆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施工维护方便、预紧力可调的车辆段库内高等减振扣件.为评估扣件使用效果,在某地铁线路车辆段进行了在线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隧道壁振动、钢轨位移、轮轨力、车内振动等.测试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同时,列车低速空载条件下新型扣件相比普通弹性分开式扣件减振效果可达...  相似文献   
62.
地铁隧道在富水软弱砂层下穿越建筑物时,容易引起开挖面涌水突泥、围岩滑塌失稳以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等工程灾害。以青岛地铁枣李区间隧道软弱砂层带下穿建筑物工程为例,提出了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初支背后径向注浆及洞内补偿注浆联合加固技术。通过数值计算考虑注浆膨胀作用,分析了隧道下穿施工过程的地表变形及建筑物稳定性特性。研究表明:隧道在软弱砂层中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会引起地表隆起现象,双线隧道地表呈现M型隆起变形,后开挖隧道变形值较大;地表建筑物在注浆膨胀作用下表现出正曲率变形,后开挖隧道正上方建筑基础最易发生破坏;穿越富水软弱砂层时不能一味提升注浆压力来提高地层刚度,应与现场监测结合进行施工控制。  相似文献   
63.
在城市地下进行盾构施工,不可避免要穿越建筑物。以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通过对盾构在饱水粉砂层以小半径曲线穿越建筑群采用的土仓压力、出土量、泡沫剂、监控数据等参数的分析和探讨,研究和总结了苏州地铁盾构在粉砂层穿越建筑群采用的技术措施,希望对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4.
为确保地铁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在综合考虑邻近建筑物使用现状、相应规范和受力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位移反分析和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安全分析,并据此确定邻近建筑物变形控制指标。在某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施工前,应用该方法对2栋邻近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安全性分析表明:当差异沉降小于10mm时,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底板能够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根据两栋建筑物分别已有6.59和7.01mm的差异沉降现状,给出2栋建筑物沿既有最大倾斜方向的允许新增差异沉降控制值分别为3和2mm。依此标准,建筑物在附属结构施工结束后结构完好,验证了该工前安全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5.
在既有建筑下方修建浅埋暗挖岩石车站的工程难度极大,如何保证上部既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以及新建工程的安全是设计、施工的难点。以重庆北站(南广场)为例,提出在既有建筑下方修建浅埋暗挖岩石车站的若干关键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现场监测进行验证,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对大跨度、扁平的单层暗挖车站,在浅埋岩层中近距离下穿建筑物时采用中洞法是合理可行的,通过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能避免上部基础产生冲切破坏,有效保护建筑物,中洞结构施工是变形控制的关键工序;对浅埋岩层中的多层多跨地下结构,提出拱柱法的施工方法,解决传统PBA (框—梁—拱)工法应用于岩层时存在的开挖工序多、施工效率低等问题,能有效控制地层及上部建筑变形,其中地下一层结构施工是变形控制的关键工序。该方法对强风化及更好岩层中变形控制严格的地下车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选择两幢典型6层砌体房屋,输入了具有代表性的77条地震记录,进行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非线性分析,同时还进行了静力非线性分析,研究了这两幢砌体房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结果表明其不满足罕遇地震下不倒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徐骞  李立 《隧道建设》2013,33(12):1048-1053
为解决北京地铁8号线鼓楼大街站-中国美术馆站区间盾构长距离穿越古建民房群沉降控制及沉降监测难题,通过工程类比及理论计算,确定区间中心线两侧15 m为强烈影响区,并对该范围内房屋进行分段、分类监测。针对区间下穿、旁穿及叠落下穿民房群的不同穿越形式,采取洞内径向注浆、地表袖阀管注浆及洞内注浆结合地表袖阀管注浆等加固措施,在富水卵石层中通过进行渣土改良及同步注浆结合洞内径向注浆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地表建筑群的沉降,确保了穿越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8.
本文就跨河、拦河建筑物对河道防洪的影响及其成因进行了举例分析,并提出减轻灾害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9.
浅埋暗挖地铁重叠隧道近接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浅埋暗挖地铁重叠隧道的净距过小,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困难。基于单一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范围具有局限性原理,采用摩尔-库仑屈服准则,将浅埋暗挖地铁重叠隧道的相互影响区划分为无影响区、弱影响区和强影响区,以便对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以深圳地铁老(街)—大(剧院)区间重叠隧道为例,应用近接分区的研究成果,沿纵向按净距对其进行影响区段划分,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当左线隧道位于右线隧道上、下45°区且两隧道净距小于1倍平均隧道洞径时,设计支护参数加强两级;当左线隧道位于右线隧道上45°区且两隧道净距在1~1.5倍平均隧道洞径之间时,设计支护参数加强一级;当左线隧道位于右线隧道上45°区且两隧道净距大于1.5倍平均隧道洞径时,可按一般单线隧道设计。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近接分区的划分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0.
为解决在不影响既有桩基建筑物安全的情况下保证盾构法隧道正常施工的问题,在消化吸收国内外盾构下穿建筑物和切削桩基技术的基础上,以深圳地铁9号线大剧院—鹿丹村区间工程为例,根据地层及既有建筑物情况,对现有盾构下穿方案进行改进。首先理论分析验证方案可行性,然后确定具体施工措施,并在实施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总结了盾构法施工下穿桩基建筑群的施工技术:1)提前加固下穿区土体;2)设置盾构推进试验段;3)盾构改造;4)地面二次注浆。施工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盾构的顺利下穿,确保了既有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