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69篇
综合类   45篇
水路运输   88篇
铁路运输   137篇
综合运输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Floating offshore wind turbines are a novel technology, which has reached, with the first wind farm in operation, an advanced state of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 of how floating wind systems can be optimized to operate smoothly in harsh wind and wave conditions is the subject of the present work. An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was conducted, where the hull shape of a semi-submersible, as well as the wind turbine controller were varied with the goal of finding a cost-efficient design, which does not respond to wind and wave excitations, resulting in small structural fatigue and extreme loads.The optimum design was found to have a remarkably low tower-base fatigue load response and small rotor fore-aft amplitude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good dynamic behavior is a particularly favorable response to first-order wave loads: The floating wind turbine rotates in pitch-direction about a point close to the rotor hub and the rotor fore-aft motion is almost unaffected by the wave excitation. As a result, the power production and the blade loads are not influenced by the waves. A comparable effect was so far known for Tension Leg Platforms but not for semi-submersible wind turbines. The methodology builds on a low-order simulation model, coupled to a parametric panel code model, a detailed viscous drag model and an individually tuned blade pitch controller. The results are confirmed by the higher-fidelity model FAST. A new indicator to express the optimal behavior through a single design criterion has been developed.  相似文献   
82.
针对近年来水泥路面施工中使用的一种三辊轴式整平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增加了某些功能,使之成为结构简单,实用性更强,操作更简便的水泥路面摊铺抹平机。重点从前行走辊加装偏心体,以弹性悬吊结构安装前行走辊,增设振动抹光平板和安装自助式转向装置方面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83.
汽车集成诊断技术把诊断技术和诊断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对现代汽车故障的诊断精度和效率,而且使维修技术人员的操作更简单、方便。系统地论述了汽车集成诊断技术的内容、发展及产品开发方向等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4.
运用ANSYS软件,建立路堤上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基础结构的动力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速度移动荷载作用下轨道和路基动应力的分布和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轨道和路基层内动应力沿横向的分布规律与移动载荷的速度相关性不大,而与各层距钢轨底面的距离关系很大;轨道板应力沿横向呈驼峰形分布,最大值位于钢轨正下方,钢轨之间应力水平基本一致;路基动应力随深度的增加,在距离钢轨底面1m范围内急速衰减,在1~4m范围内基本呈线性快速衰减,超过4m后衰减较为缓慢;不同位置的路基动应力总体上随着移动荷载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在80~350km·h-1的车速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而当速度小于80km·h-1或者大于350km·h-1时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5.
简单介绍了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的组成及实现的功能;重点就铁路通信综合网管建设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接口标准、运维管理标准、系统应用与管理制度、系统定位与使用对象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适用于城轨交通的移动闭塞信号设计思想,分析其安全性原理及可行性,并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现有条件,重点阐述了基于环线的移动闭塞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应用与防护实现。  相似文献   
87.
宗华章 《铁道通信信号》2012,48(4):44-46,50
分析铁路通信骨干传送网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现在骨干传送网的几种主要技术,探讨铁路通信骨干传送网从SDH、DWDM向OTN演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8.
介绍了信号设备综合测试台的研制背景、设计目标、设计思路、系统结构及运用效果。该测试台能测试目前管内部分的信号设备和器材,且增加了自动存储测试数据的功能,解决了原检修测试手段功能单一的问题,改变了传统人工记录数据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9.
CBTC系统中的联锁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技术的完善,联锁在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就CBTC系统中的联锁技术,从轨道区段状态、进路建立、信号开放、进路解锁、信号显示、保护进路、运行方向及其他辅助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0.
为最大限度方便乘客换乘,从加强换乘站列车协同接续出发,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列车时刻表优化模型。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均匀行车条件下换乘接续列车间会产生稳定的衔接周期这一特性,提出用平均换乘等待时间简化模型变量的规模,从而提高模型的求解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各线路首列车发车时刻为决策变量,以路网内所有换乘乘客总的换乘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的换乘协同列车时刻表优化模型。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为例,对给出的优化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乘客的平均换乘等待时间减少约12%,全网67%换乘方向上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间均有减少;所构建模型能够有效优化列车的运行计划,改善列车在换乘站的协同接续效果,进而提高换乘效率及服务水平,而且较以往模型在运算效率方面有大幅提高,适用于解决为方便乘客换乘的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