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1篇 |
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47篇 |
综合类 | 553篇 |
水路运输 | 96篇 |
铁路运输 | 154篇 |
综合运输 | 2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高度复合的新型开发模式,通过改变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日常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交通规划者视角,对城市综合体产生的社区居民出行行为影响进行了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预处理,弱化个人信息对于出行特征分析的干扰,以有城市综合体的社区居民自陈述的出行变化作拟纵向分析,初步把握城市综合体对社区居民出行特征产生的影响趋势.而后对有无城市综合体两类社区居民的出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可有效促进居民产生更多的短距离慢行出行替代机动化长距离出行以满足弹性需求.本研究可为城市综合体区别于传统单一用地开发模式的交通系统配置提供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242.
为了解砂卵石地层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特性,以青海循隆高速公伯峡隧道为依托,借助PFC3D离散元软件对公伯峡隧道穿越砂卵石地层进行三维模拟,重点研究以密排短管棚预支护为根本前提,以三台阶预留核心土为施工方法的砂卵石地层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特性,并与现场实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隧道台阶开挖时,围岩应力集中范围逐渐从拱顶过渡到拱腰,直到拱脚,对应的塑性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密排短管棚对塑性区的发展有一定的“遮拦效应”; 围岩横纵向变形规律一致,主要是向隧道临空面产生收敛变形,且密排短管棚形成的梁拱效应限制了掌子面前方位移发展; 2种方法得到的初期支护变形规律一致,均呈阶段性变化,拱顶下沉累计值大于周边收敛累计值,且两者的最终变形量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243.
低碳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定量分析出行者环保意识对低碳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出行者环保行为和环保态度,利用Rasch模型,构建了出行者潜在的环保意识.将出行者潜在的环保意识作为解释变量带入多变量Probit模型中,分析出行者环保意识对私家车限制政策赞同度和购买纯电动车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出行者低碳出行行为中,带入出行者环保意识能够提高模型的拟合度;环保意识对多设公交专用道、通过提高燃油税和停车费等减少市中心小汽车量的赞同度的平均边际效用为0.127、0.144;环保意识对现阶段、未来基础设施完善时购买纯电动汽车意愿的平均边际效用为0.133、0.116;未来购买纯电动汽车意愿比现阶段购买纯电动汽车意愿高0.182. 相似文献
244.
提出了一个市场进入博弈模型来研究高铁和航空在中等运输距离上的竞争,重点考虑了票价、服务频率和乘客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因价格变动产生的转移等因素. 作为市场在位者,航空有允许和阻止两种策略,而高铁可以选择进入或者不进入市场,运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出各种策略组合下航空和高铁的最佳策略,通过京沪高铁的实例展示了航空和高铁博弈的结果,给出了博弈双方的利润、票价、服务频率,以及在市场需求变动、机型变动和沉没成本变动条件下三者的变动情况. 结果表明,如果高铁的沉没成本不高并且市场需求充足,其最佳策略是进入市场,而航空的最佳策略是允许. 相似文献
245.
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构建低碳出行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出行者交通行为决策的各因素,并收集整理我国大中型城市出行者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TPB因子均为有效影响因素,引入预期后悔和行为习惯可以增加TPB对出行行为的解释力,出行意向对出行行为的效应最大。最后,基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公交系统和健全政策法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46.
247.
安全意识在促进安全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安全意识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难以直接测量。为探究交通安全意识对危险骑行行为的影响,通过云模型选取安全态度、危险认知、安全素质和外界环境这4个潜变量,作为影响交通安全意识的结构要素,并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开展实证研究。运用Mplus 8.0软件构建“交通安全意识-危险骑行行为”结构方程模型,量化交通安全意识各要素作用于危险骑行行为的因果链路。采用Bootstrap法检验安全素质、危险认知和安全态度的中介作用,梳理外界环境对危险骑行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再利用分层回归模型,验证交通安全知识在交通安全意识与危险骑行行为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交通安全意识的4个要素分别与危险骑行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危险认知对无意行为的影响最大(-0.331),安全态度对有意行为的影响最大(-0.332);②中介效应显示外界环境作为外生变量可直接作用于行为,也可通过安全素质、危险认知和安全态度对骑行者的行为产生影响;③交通安全知识的调节作用显著(∆R2 = 0.017,P<0.05),该变量强化了交通安全意识与危险骑行行为的负向影响关系,其简单斜率关系表明,当骑行者交通安全知识水平较高时,交通安全意识对危险骑行行为的作用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248.
为了研究夜间环境道路监控补光灯对青年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考虑不同光照强度和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2个变量,通过UC-win/Road软件设计城市道路仿真场景,采用驾驶模拟器开展试验,并结合眼动仪、生理记录仪采集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3种特性指标。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变量对青年驾驶员的3种特性的影响及其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青年驾驶员的注视时间、瞳孔面积变化率及脑电(α+θ)/β均减小,心率增长率、制动踏板深度比例及制动反应距离均增加,表明光照强度越大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驾驶操作特性越不利;②在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时,光照强度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特性的影响更加明显;③当光照强度小于50 lx时,脑电(α+θ)/β和驾驶操作指标变化较缓,而光照强度大于50 lx时,脑电(α+θ)/β指标下降显著,变化率大于10%,其数值低于3.70,表明青年驾驶员产生情绪波动,警觉性显著增大,制动踏板深度比例显著增大,其数值大于0.55,制动反应距离超过13.40 m,制动操作力度较大,操作稳定性降低,且避让行人的成功率显著降低,不利于夜间行车。因此,建议道路监控补光灯的光照强度宜小于50 lx。 相似文献
249.
随着铁路运力的不断提升,旅客在铁路客运站内候车的频次和时间也在不断增加,为主动挖掘候车旅客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一种基于AL-Transformer(Attribute Localization—Transformer)模型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属性识别方法。AL-Transformer模型基于Swin Transformer主干网络提取进站旅客的结构化信息,通过掩码对比学习(MCL ,Mask Contrast Learning)框架抑制特征区域相关性,获取到更有辨识度的属性区域;通过属性空间记忆(ASM ,Attribute Spatial Memory)模块选取更加可靠、稳定的属性相关区域。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白银南站试用的效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识别旅客属性,为客运站工作人员推送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提升客运站的旅客服务质量,保障旅客候车安全。 相似文献
250.
为了了解有条件的自动驾驶中,年轻驾驶人的接管反应特性,分析视觉次任务(3×3箭头次任务和4×4箭头次任务)和接管请求时间(TTC为5 s和7 s)对不同接管时间的影响,基于驾驶仿真平台,设计了包含不同的视觉次任务和接管请求时间的自动驾驶接管场景,针对29名年轻驾驶人进行模拟驾驶试验。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来研究不同次任务与不同接管请求时间对接管时间的影响,以及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来分析不同接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次任务相比,次任务会显著增加接管时间;不同的次任务对接管时间无影响,次任务与前方有障碍物时的接管请求时间对接管时间无交互作用;与前方无障碍物时的接管相比,前方有障碍物时的接管会显著减少接管反应时间;在驾驶人执行次任务的情况下,不同接管请求时间对转向反应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无影响;在前方有障碍物的接管中,驾驶人更倾向于采用制动加转向的组合操作来回避风险,且驾驶人接管回避操作中直接转向和制动加转向的组合操作的比例相同;接管反应时间与制动反应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