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9篇
公路运输   66篇
综合类   84篇
水路运输   120篇
铁路运输   65篇
综合运输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提高圆柱齿轮滚、剃加工质量和效率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齿轮加工理论及试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齿坯精度、滚齿精度、剃齿精度及齿轮生产效率的方法;详细介绍了提高滚齿精度的措施及调整方式、滚齿齿形的保证方法、影响齿向误差的因素等;还介绍了影响剃齿精度的因素及保证措施,以及冷加工应力对零件热变形的影响及保证措施;同时介绍了一些齿轮加工的技巧和生产现场经验。  相似文献   
92.
铁路内燃机车多级五代柴油机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美国机车维修者协会(LMOA)、美国机车生产厂家GE公司和GM公司铁路内燃机车五代油的技术规格,确定研制的五代油暂行技术指标。通过一系列的性能筛选评定试验,包括氧化安定试验、青铜—钢摩擦磨损试验、四球磨损试验、转盘清净性试验和烟炱分散试验,经多次筛选,确定出五代油的配方。并进行L—38轴瓦腐蚀性和1G2高温清净性发动机台架试验。在为期20个月DF4D机车的现场行车试验中,对四代油和五代油两种在用油进行理化、红外光谱、发射光谱和铁谱分析,还对柴油机的动力组进行拆检:连杆轴瓦和活塞环称重、活塞清净性评分,综合考察机油的抗氧、抗磨和清净分散性能。行车试验验证使用五代油可以减少机油中烟炱凝聚的几率,降低粘度增长的速度。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五代油具有较好的抗氧、抗磨和清净分散性能,粘度增长得以抑制,延长了机油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3.
张璠  王苏荣 《中国水运》2006,6(9):108-110
沙湾水电站运用了以水库代替沉沙池的方案,通过调度水库运行方案,达到控制水库泥沙冲淤平衡的目的,从而保证设计所需长期有效的日调节库容。  相似文献   
94.
介绍一种用于驻车取力发电的调速控制方法,该方法涉及内燃发动机的速度控制技术,更具体地讲是一种通过改变发动机停车杆在开与关之间的位置,实现该发动机调速运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针对传统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在解决交通供需平衡关系的缺陷,文章结合OD反推技术建立了交通出行生成约束模型,在西安曲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实例表明,模型可对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中的路段交通量、机动车拥有量、停车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可改善城市交通供需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96.
与传统地铁相比,下一代地铁列车采用了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系统,具有更轻、更节能、更舒适、更智能、适应性更强的技术优势。文章从列车编组、牵引及供电装置、制动系统、转向架、车体、快速网络、空调系统、气动设计、噪声管理及减阻节能等方面论述了针对下一代地铁列车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97.
全球能源消耗不断增加,除了引发能源本身的问题外,还使环保压力增大.因此对发电、输配电和电能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发电系统正在发生变化:分布式发电系统正在快步发展,并与集中的大型电厂通过长途输电送到用户的方式一起构成未来的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目前,全世界都在考虑和开展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优点是提供用之不尽的原始资源,而且消除了有害物质的排放.但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其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特别是有很强的季节性,甚至一日多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对稳定电力供应的要求.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效益的途径是联网,一般是指与配电网相联接.电力电子变流器是两者之间唯一可行的接口.文章综述了可再生能源及接口变流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8.
电力机车车载过分相装置的优化设计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车载过分相装置的现状,提出了优化设计的设想,即电子柜内增加LCU并配备过程分相功能;对于模拟相控新造车,采用换代电子柜;对于装配模拟电子柜的既有车,只需要换2块插件,内部改线即可:对于微机控制的电子柜,配备过分相功能的接口,按此要求设计的模拟电子柜,已分别在SS3B和SS4改进型的机车上装车考核。  相似文献   
99.
一种两维区域三角剖分算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过对文献[1]S.H.LO方法的改进,考虑到海岸河口海区、河道等水域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在水动力数学模型中十分适用的三角形网格的自动生成方法,编制了三角形网格自动生成通用程序。该方法通过引入区域内节点间距函数,人为给定某一定值或渐变数值可在任一局部水域进行网格加密。应用该方法成功对胜利油田海域的数学模型计算域进行了三角自动剖分。  相似文献   
100.
In ship structural design, many structural analyses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re carried out on models at several different scale levels; for example, a whole ship, cargo hold parts, and detailed structures. However, one serious problem with this design and analysis process is that the generation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s for a complex configuration is very difficult and laboriou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an object oriente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system, MODIFY, has been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system and the techniq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are explained. First, the object oriented data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Part-Object concept, is proposed. In this concept, not only the geometry of the domain but also the analytical conditions, such as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re represented by the object oriented data structure. By using this data structure, effective finite element model generation can be expected. Second, a mesh gen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frontal method is described. The original frontal method by S.H. Lo was improved for application to three-dimensional curved surfaces. A new inner node placement technique to make quadrilateral elements around stress concentrated areas is also proposed. These techniques are suitable for ship structures, and more accurate results from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an be expected. Moreover, the parallel mesh generation is implemented in MODIFY by using the client-server concept to accelerate mesh generation. Third, a prototype system for the automatic finite element model generation for different analysis levels is proposed. 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PD part, which is the part in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stage, and automatic computing of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PD parts. The validity of this system is demonstrated by some ex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