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7篇
公路运输   9篇
综合类   46篇
水路运输   7篇
铁路运输   40篇
综合运输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针对公交站台乘客汽车尾气暴露风险,引入吸入量概念,分别对路段中直线、路段中港湾、交叉口直线和交叉口港湾四种公交站台布局类型建立乘客汽车尾气吸入量模型.以南京市鸡鸣寺公交站台为研究对象,运用该吸入量模型,对不同类型公交站台上乘客汽车尾气吸入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路段中港湾式公交站台布局环境中乘客尾气吸入量最小;增加公交车辆线路和发车间隔在相同条件下会增加乘客尾气吸入量.本文的研究为城市公交线和公交站台从乘客健康角度进行人性化布局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2.
在分析公交列车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考虑约束发车间隔下限出发,以缓解公交列车化现象为约束条件,以公交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和乘客利益最大为目标函数,探讨了公交车最小发车间隔的确定方法。用成都市81路公交车调查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3.
客运专线与既有线的分工是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重点,不同的分工方案对于铁路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总体效率和效益。综合分析客运专线与既有线分工的目的及分工方案实施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尝试建立客运专线与既有线分工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更为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北京市出租车乘客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租车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京市区不同路段的全天机动车交通量中,出租车的道路占有率相差很大且空驶率偏高,因此,进行北京市出租车乘客需求预测势在必行。在分析北京市出租车出行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过的出租车交通需求模型的缺陷,根据出租乘客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提出基于出行广义成本的北京市出租车乘客需求模型,并以朝阳区为例进行研究,使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6.
本文阐述了船体结构角焊缝的分类及强度条件,对工作焊缝,按其承载模式建立力学模型,并对其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完成了普通强度钢和高强度钢在六种组合模式下的焊缝系数推导,给出了船体结构普通强度钢和高强度钢的推荐焊缝系数,为船舶结构焊缝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精细化客运组织需求,对车站进出站客流特性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结合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 fare collection,AFC)采集的进出站客流数据,从车站进出站客流总量及时序特性方面入手,提出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双层规划聚类方法对全线所有车站进行聚类并划分车站类型。首先以车站进出站客运总量为特征指标进行上层聚类,得出不同客运规模的车站大类;然后考虑车站进出站客流的时变特征,根据不同时段内的客流变化特点构建特征向量进行下层聚类,识别车站客流的时序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本算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不同类别车站在客运规模和时变特性上差异明显。双层K-means聚类分析算法通过把握客运规模和客流时变特征,对车站进行精细划分,为车站的客运组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船级社目前还未对分段型浮船坞连接装置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本文研究对象为一艘24m内河浮船坞,在整体式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使用有限元软件对连接装置及其附近区域的浮船坞部分主体结构建模,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对该部分进行强度校核,提出了连接装置设置安全和合理的结论,为类似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multi-agent approach, coupled with percolation theory and network science, to measure the mobility impacts (i.e., mean travel time of the system) of connected vehicle (CVtio) network at varying levels of market penetration rate. We cap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V network, i.e., node degree distribution, vehicular clustering, and giant component size to verify the existence of percolation phenomenon, and further connect the emergence of mobility benefits to the percolation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CV network. We show the percolation phase transition properties to appear in a dynamic CV network with time-correlated link and node dynamic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CV network attributes with varying market penetrations (MP) and connection ranges (CR) to identify percolation phenomenon in a mixed CV and Non-CV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a multi-agent CV simulation platform was created to further measure (1) how varying MPs and CRs affect the network-wide mobility measured by the mean travel time of the network; and (2) when percolation transition occurs in CV network to capture the critical MP and CR. Percolation phenomenon in CV network was further validated with the analytical assess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ercolation phase transition phenomenon is a function of both market pene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ange; (2) percolation phase transitions in both mobility and CV network are highly correlated; (3) the application can reduce the average travel time of the system by up to 20% with reasonable market pene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ange; (4) critical market penetration is sensitive to communication range, and vice versa; (5) at least 70% of the CVs on the network are required to show in the same cluster for mobility benefits to appear; and (6) for high levels of MP or CR, a low 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 (PC) does not dramatically change the mean travel time. These results provide solid supports to create evidence-driven frameworks to guide future CV deployment and CV network analysis.  相似文献   
70.
铁路专用线是衔接国铁路网与工业企业(厂、矿、港)的重要纽带,其接轨方案直接影响专用线运输效率效益。结合安徽丰原集团地理位置及周边既有铁路车站分布,分析连城站接轨和固镇站接轨2个方案。在综合比选确定连城站接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连城站东侧接轨方案与西侧接轨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线路长度、工程投资、车站改造条件、运输组织、城市规划等因素,确定采用连城站东侧接轨方案,为铁路专用线接轨站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