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1篇 |
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25篇 |
综合类 | 174篇 |
水路运输 | 578篇 |
铁路运输 | 88篇 |
综合运输 | 1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71.
为了配合高档内燃机油的研究、开发及研发中心MS程序ⅢE台架的引进,降低试验费用,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台架试验的通过率,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建立的试验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质量级别的汽油机油,在高档汽油机油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972.
发动机燃油油压检测对保障汽车正常运行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文章中设计的便携式发动机燃油油压管外检测装置,实现与燃油非直接接触式的无损油压检测。该装置通过机械转换机构、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数据显示等几个组成部分实现管内压力的数据采集、模拟转换和实时显示。通过试制的便携式管外检测装置实际测量和使用,验证了文章中所述设计思路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73.
地下水封石油储库水幕系统的布置方式及参数选取对储库的储油效果影响很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地下水封石油储库的三维模型,分析裂隙对渗流场的影响,研究平行裂隙条件下不同间距和压力的水幕孔对水幕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裂隙存在时,水幕系统对储油洞室的影响更为明显,裂隙有利于围岩内渗流压力传递;适当缩小水幕孔间距、加大水幕孔压力,有利于形成“群孔效应”,在洞室周围形较高的稳定压力,且水幕孔压力变化引起的洞室周围压力变化较水幕孔间距明显,可优先选用加大水幕孔压力的方法来提高水幕系统的水封效果。 相似文献
974.
975.
这些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汽车销售量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不管是城市里的人还是乡村里的人,拥有汽车的人数都在不断的上升,因此,汽车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在逐渐的升高.石油需要好几万年才能够形成,现在我们国家的石油已经不够我们使用的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开始重视汽车的节油技术.这篇文章就对汽车驾驶的节油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76.
977.
以生物降解能力强且综合性能好的菜籽油作为基础油,以极压和抗磨性能较好的纳米材料作为添加剂,采用MS-800型四球磨损试验机对试验油极压特性、抗磨性能和摩擦因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纳米陶瓷添加量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现有润滑油性能的对比,采用均匀设计安排试验,应用SPSS软件对纳米材料与其他添加剂的配伍性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陶瓷添加剂的加入使菜籽油的摩擦性能显著提高,且加入比例得当能满足润滑油的要求;当纳米陶瓷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1.5%时,相应的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最高达646.8N,磨斑直径最小达0.59mm,摩擦因数最大可降低27%;纳米陶瓷与其他添加剂的复配以及相互作用可提高菜籽油的极压和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978.
对试验车辆所使用的新机油、更换时的机油进行取样、检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深圳市柴油城市客车机油更换周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9.
H. N. Kim T. J. Kim B. C. Choi M. T. Li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2008,9(5):563-570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PM (particulate matters) emitted from the diffusion flame of a boiler burner, which has the same type of combustion as
a diesel engine. This study i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noparticles generated from diffusion
combustion in diesel fuel, and it considered fuel factors and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oparticles on the DOC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The factors examined in this experiment included the sulfur content in the fuel, the blend of
the diesel fuel containing biodiesel and bio-ethanol,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engine oil (0.1% and 1.0%) blended with diesel
fuel.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exhausted from the boiler burner was measured by an SMPS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PM that were smaller than 70 nm in diameter greatly increased in the
rear of the DOC when fuel containing 250 ppm of sulfur was used. The experiment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in both the front and rear of the DOC was lower when ULSD (ultra low sulfur diesel) fuel blended with biodiesel and bio-ethanol,
which are oxygenated fuels, was used than when only ULSD fuel was used. The higher the content of engine oil in the fuel,
the higher th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front and rear of the catalyst. When the first dilution air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from 30°C to 180°C, the nano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dramatically dropped in the rear of the catalyst when
fuel containing 250 ppm of sulfur was used, while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remained almost the same when the fuel with
engine oil was u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