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2篇
  免费   108篇
公路运输   512篇
综合类   238篇
水路运输   327篇
铁路运输   197篇
综合运输   14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contact between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at high speeds suffers from high dynamic contact force variation due to stiffness variations and wave propagation. To increase operational speed on an existing catenary system, especially for soft catenary systems, technical upgrading is usually necessary. Therefore, it is desirable to explore a more practical and cost-saving method to increase the operational speed. Based on a 3D pantograph–catenary finite element model, a parametric study on two-pantograph operation with short spacing distances at high speeds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eading pantograph gets deteriorated, the trailing pantograph feels an improvement if pantographs are spaced at a proper distance. Then, two main positive effects, which can cause the improvement, are addressed. Based on a discussion on wear mechanisms, this paper suggests to use the leading pantograph as an auxiliary pantograph, which does not conduct any electric current, to minimise additional wear caused by the leading pantograph. To help implementation and achieve further improvement under this working condi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ases with optimised uplift force on the leading pantograph and with system parameter devi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positive effects still remain even with some system parameter deviations. About 30% of speed increase should be possibly achieved still sustaining a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 with help of the optimised uplift force.  相似文献   
172.
针对海洋石油平台上大量余热资源的利用问题,以锦州油田某平台的余热情况和空调系统设计为例,设计了溴化锂吸收式空调系统。该系统采用烟气双效型溴化锂吸收式空调机组,利用主机高温烟气作为热源,完成了两套应用方案,并进行了方案技术对比。以方案一为基础进行了溴化锂吸收式空调系统的布置设计和经济评价。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3.
由于在我国现有规范中没有统一的减速标线设计应用标准,导致在高速公路上设置减速标线难以达到管理控制及保障安全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使用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设计方案,并使之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才能更好地保证道路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74.
基于对有限元逆算法的改进,提出了极限约束法.它在计算时只考虑单元边界节点的两种极限约束状态,通过极限约束评判法则来快速、有效地预测板料的成形性;再通过对边界节点约束力的优化计算,可以得到最佳成形结果.文中还对汽车保险杠采用新研发的高强度钢板的成形性进行模拟试验,作为极限约束法的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75.
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结构有限元分析与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带空气弹簧悬架模型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骨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其静强度、扭转刚度以及自由振动模态,结果表明燃料电池城市客车设计是安全可靠的。然后对燃料电池城市客车进行计及制造约束的优化。与原设计相比,优化后质量降低8.17%,一阶扭转频率提高7.89%,右前轮悬空工况时的最大应力降低24.42%。  相似文献   
176.
提出一种客货滚装码头减排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在综合考虑成本属性、环境属性、社会属性构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对客货滚装码头减排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某拟建客货滚装码头为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算例中各方案在评价模型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方案从优到劣为岸电、低硫柴油和陆基洗涤器...  相似文献   
177.
船舶薄层气膜减阻技术的试验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金琦 《中国造船》2000,41(3):9-13
作者自1982年起研究薄层气膜形成规律和船舶薄层气膜减阻技术,利用该技术能有效形成船底薄层空气膜,使船舶减阻15~30%「1,2」。本文介绍了船舶薄层气膜减阻技术的模型试验研究和1000t甲板驳应用薄层气膜技术的实船试验结果「3」。  相似文献   
178.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technique for reducing frictional drag using a super-water-repellent surface and air-injection (called an SWR & A technique). Its effectiveness was examined by carrying out pressure-loss measurements with a tube of rectangular cross section, along with resistance tests on a horizontal flat plate, a 7.2-m-long tanker model, and a 12-m-long high length-to-beam-ratio model ship. Thes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techniqu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models' frictional drag; for example, the frictional resistance on the SWR surface was reduced by 80% at a speed of 4 m/s and 55% at 8 m/s. Received: October 16, 2000 / Accepted: December 4, 2000  相似文献   
179.
周旋  马力  李响 《客车技术》2005,(4):23-25
利用UG软件二次开发了客车主减速器锥齿轮专用设计平台,论述了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最后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80.
降低车用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特点以及柴油机的主要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简述一些国内外车用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并提出今后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