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29篇
公路运输   137篇
综合类   97篇
水路运输   115篇
铁路运输   119篇
综合运输   6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The current state-of-practice for predicting travel times assumes that the speeds along the various roadway segments remain constant over the duration of the trip. This approach produces large prediction errors, especially when the segment speeds vary temporally.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data clustering and gene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modeling and predicting the expected, lower, and upper bounds of dynamic travel times along freeways. The models obtained from the gene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are algebraic expressions that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patiotemporal interactions. The use of an algebraic equation also means that the approach is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and suitable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Our algorithm is tested on a 37-mile freeway section encompassing several bottlenecks. The prediction error is demonstrated to b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produced by the instantaneous algorithm and the historical average averaged over seven weekdays (p-value <0.0001). Specifically,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chieves more than a 25% and 76% reduction in the prediction error over the instantaneous and historical average, respectively on congested days. When bagging is used in addition to the genetic programm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width of the travel time interval is less than 5 min for the 60–80 min trip.  相似文献   
482.
为解决水深45.000 m深海风机钢管桩基础安装作业可靠性差和精度低等问题,对一种新型深海风机钢管桩基础安装用导向架进行结构优化。采用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环境参数与作用载荷、结构形式、作业工况和结构强度与结构稳定性等方面对导向架进行综合研究。经海试验证,优化的导向架的打桩精度与打桩高效性均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可大幅提高深海风机钢管桩基础安装作业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483.
为揭示管幕-结构法构件抗弯特性,以下穿太原火车站工程为依托,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对钢管与混凝土间界面状态、构件截面几何特征和管壁厚度等对结构构件抗弯能力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钢管与混凝土界面在自由滑移状态下的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约为完全连接状态的80%左右;考虑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作用时,截面的抗弯承载力为完全连接状态的93%,比自由滑移状态增大13%;(2)截面几何特征对承载能力影响较大;(3)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随管壁厚度的减小而呈线性减小规律;(4)随着荷载增加,结构变形由线性向非线性发展。  相似文献   
484.
金强  张佳宁  葛媛  高波 《船舶工程》2020,42(1):35-41
本文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浮/碎冰模型,结合欧拉多相流VOF方法数值模拟船舶与浮/碎冰间的接触碰撞过程。重点对比分析了船冰作用过程中三种接触力计算模型:Hertz-Mindlin模型、Linear Spring模型及Walton Braun模型对船冰作用形式及冰阻力数值的影响。得出在同一工况下,三种接触碰撞模型对船体周围碎冰运动模式变化影响一致。对于船体所受冰阻力,通过分析船长、船宽方向冰阻力数值并将计算结果与DuBrovin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得出使用Linear Spring接触力计算模型计算的阻力幅值发散低,数值相对稳定且计算误差较小。本文研究工作对极地冰区船舶与浮碎冰相互作用的阻力计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5.
某半潜式平台立柱与浮箱间的8个大肘板需要在坞修中拆除并更换新的大肘板,通过结构有限元方法可以分析大肘板拆除过程的安全性,但在坞修中平台外部载荷和支撑条件的不确定性为建立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带来困难。文章针对一处大肘板,提出了一种应力释放局部切割流程和应力监测方案,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对应力释放过程中大肘板及附近8个关键位置的应变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采用Mises屈服准则计算得到局部切割过程中各测点的相当应力,分析了局部切割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应力变化特点。分析得到切割前8个关键位置的初始应力状态,为有限元模型提供校核依据,最终获得了经过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切割方案安全性和分析新大肘板初始应力状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6.
安全性一直是船舶设计建造及运营维护的首要目标。船舶碰撞作为船舶最常见事故之一,会显著削弱船体结构强度,甚至导致结构整体失效。因此,碰撞后的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对结构安全性尤为重要。文章基于《散货船和油船共同结构规范》,采用Visual Basic 6.0软件编写计算程序,实现了对极限/剩余承载力的计算,并对加载过程中的中性轴偏移规律作了简要分析。考虑到中性轴在加载过程中的偏转,通过改进计算分析程序,再次计算船体梁的剩余极限强度,并且讨论了中性轴偏转对船体梁剩余极限强度的影响,为船舶设计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7.
Ju2000E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桩腿TKY节点由于焊接结构复杂,各构件采用高强度大厚板,焊缝多且不规则,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复杂,对其评估焊接残余应力非常困难。如今焊接残余应力表面测量配合应力计算是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一系列的高效计算方法实现了桩腿TKY节点焊接残余应力的高效计算,并通过X衍射法和小孔法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实体模型分析了该结构的应力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整个模拟件各方向的峰值拉应力出现在半圆板焊接区域表层,特别是焊趾位置呈现较大的应力集中,而焊缝材料的屈服强度相对半圆板材料屈服强度低,故焊缝区域的各方向拉应力幅值稍低于半圆板焊接区域;整个模拟件各焊缝区域从外到内部的等效应力呈现300-600MPa的较大应力,靠近半圆板的焊趾位置出现较大应力集中,等效应力达到600MPa以上。  相似文献   
488.
运用有限单元法和无缝线路横向鼓曲稳定性理论,建立无缝线路横向稳定性计算模型,分析钢轨初始弯曲矢度、波长、导曲线半径及道床横向阻力对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提出提高无缝线路横向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89.
结合JJF 1059.2—2012《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和实际应用蒙特卡洛法(MCM)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经验,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操作流程、测量模型要求、评定方法、GUM的不确定度验证、评定结果差异和评定结果应用等方面比较了MCM与GUM的差异,分析MCM中使用自适应法的客观性,并总结应用MCM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优势,有助于相关人员深入了解2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要求,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掌握内容实质。  相似文献   
490.
利用统计学原理,收集测试过程稳定状态下的质控样标准物质浓度数据,制作质控样标准物质的常规控制图,用于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测试过程受控判定,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