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6篇 |
免费 | 24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24篇 |
综合类 | 626篇 |
水路运输 | 136篇 |
铁路运输 | 183篇 |
综合运输 | 2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提高广州市青少年交通安全水平,保障青少年交通安全。基于广州市青少年安全调查数据对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筛选出了与青少年交通安全最密切相关的4项指标(教育、意识、态度、个人因素),设计并使用调查问卷,获得交通安全教育、意识、态度的评分,运用SPSS19.0采用皮尔逊(Pearson )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意识、态度、个人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得分,所有变量的显著性水平sig .均小于0.05,可以认为所有变量均有显著影响,能够很好地应用在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的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992.
蒋鑫;蒋怡;梁雪娇;吴朝阳;邱延峻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12(5):1039-1046
为研究软土地基高速公路路基拓宽改建全过程的变形特性,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一次性新建而成的窄路基、宽路基及拓宽改建而成的宽路基地基表面沉降、路基表面沉降及地基侧向变形等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拓宽改建而成的路基较一次性新建而成的路基沉降演变过程复杂,沉降曲线形态由W型-U型-W型转变;老路基坡脚处地基侧向位移先向老路基一侧移动,再向新路基一侧移动而后又向内回缩。拓宽时应重视新老路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拓宽路基除应控制工后沉降外,同时应注意适当控制新路基施工期老路基的沉降及差异沉降。所获结论有助于工程实际沉降控制指标体系的合理确定、软基处治对策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993.
994.
研究早高峰期内通勤者由生活区开车通过高速公路到达工作区的交通行为.假 设出行者是异质的,其时间价值(VOT)按照递增的顺序排列,并假设高速公路上瓶颈的 通行能力在某一区间内随机变化,基于经典瓶颈模型对出行者的均衡出发时间选择行为 进行解析求解,给出了模型的均衡性质和个人出行总成本.结果显示,随着瓶颈通行能力 随机性的增大,出行者的期望等价出行时间和高峰期长度增加.当瓶颈通行能力的随机性 降低时,个体均衡出行成本下降,时间价值越大的出行者,其成本降低的收益越大.算例结 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995.
以天津地铁空间为例,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组织规律理论,同时依据现行地下空间设计相关标准,研究不同环境感受下人的空间行为.以地铁出入口、中间休憩服务区和商业区为研究“点”,以地铁通道空间为研究“线”,对不同环境下“点”、“线”上的人进行视觉环境应激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行为观察、问询及问卷调查分析,根据地铁节点空间和线性空间中主要环境因子引起的行为习性和适应水平,研究不同时段人流对于点、线空间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地铁空间行为在空间秩序上呈现为“点”空间集聚、“线”空间流动的规律;人群流动以目的移动、任意移动及停留为特点;人群分布以目的性的集中线性分布与少数任意分布为主;地铁空间行为根据不同空间环境的视觉认知,存在压抑、亲切、不亲切的对应状态.地铁空间设计需从整体上把握地铁环境刺激的数量及强度值,掌握人感觉刺激的最佳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针对上海6处停车换乘(P+R )点位使用率有高有低的情况,展开P+R用户选择行为调查。初步调查发现出行时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出行费用。为研究结论普适性,采用网络观测辅以实际行程时间调查的方法,对高峰时段6个换乘点位的典型通勤路径的自驾、P+ R方式的出行成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上海P+R设施应分为城区内和城郊设施2种类型;P+ R用户并非全部由自驾出行人员转换而来,也转自于公交+地铁或出租+地铁等其他出行方式人员;其中,自驾出行人员对时间节省最关注,道路通畅时其时间价值要低于交通拥堵时;公共交通出行人员由于出行时间节省而选择P+R;出租+地铁及普通停车换乘用户更关注出行费用;P+R有助于促进多模式交通出行,公交配套不完善地区P+R需求更大。 相似文献
999.
旅游景区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假日大规模集中的旅游交通出行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旅游高峰期,大量游客涌入旅游景区,导致旅游地交通混乱。通过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景区的实地调查,得到不同旅游者出行行为特性,并利用非集计模型研究旅游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得到影响游客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对旅游景区周边交通设施的配置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使用电动汽车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于电动汽车用电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首先通过对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链结构进行分析,在充分兼顾产业链上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动汽车用电相关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收集一类特定规模充换电站的基础数据,采用Vensim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在调整收益率调节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收益率、用户电价敏感程度等因素,量化用电量、供充电电价等指标,得到与投资回收期和充换电模式有关的均衡值以及对比曲线,为寻找最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总结了该模型的优缺点,并为模型改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