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4篇
  免费   1000篇
公路运输   3112篇
综合类   4228篇
水路运输   3276篇
铁路运输   1929篇
综合运输   78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419篇
  2020年   461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371篇
  2017年   410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607篇
  2014年   898篇
  2013年   695篇
  2012年   1091篇
  2011年   1027篇
  2010年   854篇
  2009年   799篇
  2008年   733篇
  2007年   956篇
  2006年   835篇
  2005年   540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a self-organizing, completely distributed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upon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Unlike centralized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proposed system does not need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s a prerequisite for implementa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posed system, simulation is selected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in the feasibility studies. A simulation framework is built based on an existing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studies. The critical questions for building the proposed market-driven system are examined both from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points of view. Traffic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both in freeway and arterial networks via information exchange among IVC-equipped vehicles is tested within the simulation framework. Results on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IVC and traffic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distance obtained from the simulation studies are generated and analyzed under incident-free and incident conditions for various roadway formats and parameter combina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peed of the incident information wave and the speed of the corresponding traffic shock wave due to the incident a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as the most crucial aspect of th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as a potential foundation for application in such a decentralized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32.
铁路道口远程安全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利用嵌入式系统和GPRS技术相结合,实现铁路道口远程监控及告警和列车接近预警的应用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组成结构、硬件原理设计和软件实现方法。通过该系统不仅使列车接近道口时有声光报警,而且可以使得铁路道口管理部门不用到达道口所在位置,通过铁路道口控制中心的检测平台,就可以对整个辖区内的铁路道口设备工作状态和道口通过列车的车流量进行全面监控,从而迅速地了解道口设备的故障类型,在最短时间内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同时也便于铁路道口的监管部门对其道口监护员的工作进行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33.
船舶锅炉水位控制仿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锅炉水位操纵模型进行建模,在WindowsNT环境下,利用VisualC++编程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通过局域网下实时传递的数据实现锅炉水位模拟操纵的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34.
牵引变电站SVC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因牵引网负荷增加而导致的网压低、功率因数低的现状,结合其电气特性和无功补偿装置的现实条件,研究设计了一种由晶闸管相控电抗器加滤波器(TCR FC)型静止无功补偿器(SVC),介绍了无功功率和控制角的计算以及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应用表明:该控制系统精度高、响应快,完全满足变电站改善功率因数并稳定牵引网电压的需要.  相似文献   
35.
提高列车自动驾驶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系统的控制精度是实现全程无人驾驶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列车制动系统的动态性能,然后基于该制动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一种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并在理论上证明该控制算法的渐近稳定性,同时指出该类控制算法存在引起控制器震荡的固有弊端.随后,通过在原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引入合适的辅助系统,构建基于增广误差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该算法不仅克服了前一种方法的固有缺陷,而且具有更加严谨的理论结构.最后,数学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提算法能有效补偿列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列车精确地追踪目标制动曲线,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6.
根据通辽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工程需要及行车运输组织要求,结合设备现状和运用情况,对关系行车安全的调度系统,进行详细业务需求分析,通过综合技术方案比选,提出通辽设置调度通信主系统的方案,优化枢纽内调度系统组网结构,从而提高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有效地保障了铁路通信畅通,使编组站内作业流程便捷有序,也为后续的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建立了由钢铝复合轨、绝缘支架、支撑卡爪和支架底座组成的三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其动力特性,分析了下部桥梁结构振动的影响,为轨道的磨耗磨损研究及集电靴与接触轨的动态受流仿真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研究得出,三轨系统前十阶的自振频率范围与桥梁结构的自振频率相差较大,两者不会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38.
集中质量对接触网仿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气化铁道弓网动态受流一直是牵引供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高精度的接触网仿真模型,深入研究弓网的动态受流关系,是解决受流质量一个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接触网系统中,安装的定位器、定位管、线夹等零部件形成的荷载会影响接触悬挂的弹性,进而对弓网受流产生影响.此文在建立接触网仿真模型中,把零部件荷载视为集中质点,来研究接触悬挂模型的等效质量,进而研究集中质量对接触网仿真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集中质量的等效质量越大,集中质量处的接触压力越小;反之亦然;列车行驶速度越快,集中质量产生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39.
方怡  何常红 《电气化铁道》2013,(6):37-40,44
论述了接触网隔离开关监控系统的基本构成,并结合工程应用实例从主站、子站及通信网络3个方面比较了监控系统的各种方案,最后探讨了接触网隔离开关监控终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0.
从选址和规模2方面考虑新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停车换乘设施,采用基于路径的用户平衡配流模型和多方式配流方法,建立了基于投资最小化的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选址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