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40篇 |
免费 | 172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7262篇 |
综合类 | 7636篇 |
水路运输 | 5752篇 |
铁路运输 | 3606篇 |
综合运输 | 15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244篇 |
2022年 | 583篇 |
2021年 | 838篇 |
2020年 | 977篇 |
2019年 | 615篇 |
2018年 | 560篇 |
2017年 | 677篇 |
2016年 | 726篇 |
2015年 | 1037篇 |
2014年 | 1866篇 |
2013年 | 1395篇 |
2012年 | 2189篇 |
2011年 | 2188篇 |
2010年 | 1704篇 |
2009年 | 1500篇 |
2008年 | 1470篇 |
2007年 | 1926篇 |
2006年 | 1623篇 |
2005年 | 1003篇 |
2004年 | 655篇 |
2003年 | 445篇 |
2002年 | 271篇 |
2001年 | 273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伍庆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47-148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72.
某出口米轨动车组(Tc车)车体设计及试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使用大型通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ANSYS和有限元方法,对某出口米轨动车组(Tc车)进行了分析计算的过程,并通过实际物理样机试验数据与计算数据的比对,分析车身强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3.
陆振朋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2,9(4):20-21,25
主要介绍计算机联锁图表的作用,分析目前计算机联锁图表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适应计算机联锁车站的工程特点,提出对现有计算机联锁图表编制的改进原则和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74.
研究目的:新建沈阳南站东西子站房屋顶网架结构支座落在两个塔上,使整体结构成为连体结构,结构受力复杂,本文旨在研究屋顶网架采用不同支座形式结构整体受力的特点,确定合适的网架支座形式。研究结论:通过对东西站房屋顶网架支座形式采用双向弹簧支座和固定铰支座进行结构整体受力的对比,计算分析表明采用双向弹簧支座后,可以有效地减低屋顶网架结构对支承框架柱的水平推力,并且温度应力大大减小。本文还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得到了网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变形量,选用的双向弹簧支座允许变形量应能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变形量。 相似文献
75.
地铁车站结构截面控制内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敏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3,(3):72-75
目前,在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一般采用将荷载满布到结构模型进行内力分析,并未考虑不同活载布置对结构内力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截面设计存在安全隐患。文章以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红牌楼南站结构模型为例,运用MIDAS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活载布置下结构的内力进行比较,得出地铁车站各截面控制内力所对应的活载布置,为地铁车站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6.
天津西南环线铁路钢横梁框架墩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建铁路临近市区或车站地段,往往铁路密集、纵横交错,新建线路与既有铁路、公路小角度交叉的情况不可避免;加之临近车站时线路纵断面抬高困难,需严格限制上跨线路的结构建筑高度.钢横梁框架墩的建筑高度较低,而横向跨度相对较大,是此类工点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钢横梁框架墩的结构特点,分析比较了不同的墩顶固结方式,并总结了设计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7.
为研究横向构件布置与截面设计对3主桁受力均衡性的影响,以宁波市三官堂大桥主桥160m+465m+160 m=785 m的大跨径钢桁架连续梁桥为例,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钢桁架梁模型,分析比较对称荷载与偏载作用下主桁结构支反力、轴力和位移等静力效应,得出了3主桁连续钢桁梁桥的内力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78.
79.
80.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12,50(11):795-806
Two typical criteria for good vehicle suspension performance are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good road handling and increased passenger comfort. The main disturbance affecting these two criteria is terrain irregularities. 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s reduce these undesirable effects by isolating car body motion from vibrations at the wheels. This paper describes fuzzy and adaptive fuzzy control (AFC) schemes for the automobil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ASS). The design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smooth vertical mo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road holding and riding comfort over a wide range of road profiles. The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s is demonstrated via simul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mal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LQR), it is shown that superior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by the AF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