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26篇
公路运输   90篇
综合类   122篇
水路运输   52篇
铁路运输   116篇
综合运输   2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桥梁过渡段路基路面设计现状,分析过渡段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施工技术要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的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吴颖宁 《隧道建设》2015,35(7):727-732
北京地铁2号线鼓楼大街站西北出入口通道与污水管线位置冲突,导致已完成的明挖结构需进行下沉改造。采用桩间止水帷幕及基底加固等措施,解决了富水条件下出入口明挖段加深改造围护桩嵌固深度不够的问题,确保了改造时基坑的安全; 通过防水方案优化及接缝处理等措施,解决了新旧防水结合的问题,实现了新旧结构的良好过渡,确保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93.
分岔隧道过渡段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数值分析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2种手段对分岔隧道中四车道大拱段和连拱段、连拱段和小净距段2个过渡段进行了研究,并在工程现场对关键断面进行了监控量测;数值分析采用的是有限单元法,在模型试验中研发了组合式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和铁晶砂胶结相似材料;对3种手段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横向来看,过渡段拱顶、中隔墙和中隔岩柱等部位受隧道开挖的影响较大;从纵向来看,过渡段Ⅱ比过渡段Ⅰ危险。  相似文献   
94.
在道路线路设计时,为适应特殊地形,常设置两个不同半径和不同缓和曲线同向相接的复曲线。对于复曲线的计算,相关文献都有各自的方法。根据对缓和曲线构成原理及选线测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复曲线的计算和敷设方法,较为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95.
级配碎石过渡层能有效防止或减少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改善沥青路面排水条件,但级配碎石模量低,具有非线性应力应变特性,将其作为过渡层置于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会改变原路面结构应力状况。通过使用非线性路面设计程序,从沥青面层厚度、模量两个路面结构参数分析路表弯沉值、面层及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土基顶面压应变等控制指标。归纳总结沥青面层厚度以及回弹模量变化对路面各个结构层的拉、压、剪切等力学响应规律,对倒装结构组合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
针对控制测量中因高斯投影变形引起的起算控制点之间长度变形值超出规范要求的问题,总结出包括中央子午线换带法、投影面重新选择法和尺度强制约束法在内3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其中重点推荐尺度强制约束法,以期为类似的工程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王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7):386-388,31,32
该文详细阐述了建筑灰空间—架空层的概念、特点,分析了架空层对现代住宅小区居住环境品质的提高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工作实例说明架空层景观设计,提出架空层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应结合楼盘条件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不可盲目照搬,以打造宜人的住宅建筑灰空间园林景观为目的。  相似文献   
98.
2003年,南京地铁一号线AFC系统投入使用,中央和车站服务器承担着AFC系统的主要业务,如数据处理、参数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服务器随着系统运行年限的增长,服务器硬件故障出现上升趋势,且服务器的备件厂家已不再提供,服务器的维护工作难度日趋加大。为避免不可恢复的系统故障,对虚拟技术进行前期调研,反复对系统进行迁移测试验证,并最终实现一号线所有服务器的迁移工作。  相似文献   
99.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bicycle commuting is essenti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policies towards a cyclable city.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is line of research by proposing a methodology for including cycling-related indicators in mobility survey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PB), and applying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to evaluate the structure of latent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bicycle commuting. The EFA identified six cycling latent variables: Lifestyle, Safety and comfort, Awareness, Direct disadvantages, Subjective norm, and Individual capabilities. These were complemented with a latent variable related to habit: Non-commuting cycling habi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with the cycling latent variables. The study also inclu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factors and bicycle commuting, which reveals minor associations. This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to the “starter cycling city” of Vitoria-Gasteiz (Spain).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in this context – in transition to a cyclable city – safety and comfort issues are not the main barriers for all commuters, although more progress needs to be made to normalise cycling. A set of customised policy initiatives is recommended in the light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ing marketing campaigns to encourage non-commuting cycling trips, bicycle measures to target social groups as opposed to individuals, bicycle-specific programs such as “Bike-to-work Days”, and cycling courses.  相似文献   
100.
关于我国高速铁路缓和曲线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提出了兼顾直线型超高顺坡和同顺坡两者优点的超高圆顺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的计算式并建议我国高速铁路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