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7篇 |
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6篇 |
综合类 | 143篇 |
水路运输 | 40篇 |
铁路运输 | 460篇 |
综合运输 | 1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李冬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8(2):66-69
以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信号系统的移动闭塞为例,介绍了移动闭塞技术下的ATC模式以及针对工程项目制定的运营辅助手段———后退模式,并讨论了一期工程中运营的故障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42.
243.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5,(9):49-52
以WJ7-A型轨下垫板为对象,测试轨下胶垫刚度随服役时间的变化,分析垫板刚度的时变特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轨下胶垫时变特性对轮轨随机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轨下橡胶垫板的刚度将增大,2年后垫板刚度的增幅为13.91%;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车体振动加速度变化微弱;轮轨力及扣件力的第二主频幅值增大并向高频移动,且扣件力变化更显著,线路运营2年时间后,扣件力第二主频向高频移动7.4 Hz,幅值增幅达到53.80%。建议定期抽样测试轨下胶垫刚度并及时更换性能老化垫板,降低轮轨垂向力和扣件力。 相似文献
244.
城轨高架桥上无缝线路设计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上无缝线路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计算模型和方法,线路纵向阻力、桥墩线刚度的确定,曲线桥上线路横向力的计算,降低钢轨附加纵向力的措施等.提出了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45.
以广州地铁四号线引进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轨枕材料——合成轨枕为研究对象,结合四号线的工程实际,介绍了在国内首次铺设合成岔枕整体道床道岔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46.
基于拉姆塞定价模型的天津地铁价格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的地铁票价大多采取单一票价制或者计程票价制,虽然这在票价上体现了公平,但是,如果利用地铁票价的价格杠杆来引导客流,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改善社会福利。研究认为,应用拉姆塞定价原理采用高峰定价法可以实现这种效果。此文从经典的最优拥挤定价理论出发,分析城市道路拥挤定价中的交通需求的变化和在拥挤定价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预测问题,探讨拥挤定价的收费标准对出行方式选择和需求的弹性,为该高峰分时段定价政策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7.
在保证电车安全的前提下,轨道交通中的城市有轨电车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实质上是多目标优化问题,主要是针对节能、正点、停靠准确和乘客舒适度优化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以电车运动学方程为基础,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离散优化问题中处理不佳,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采用混沌Tent映射初始化粒子群,建立其多目标优化模型。而后采用免疫接种和免疫选择的方法提高PSO优化算法的优化能力,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广州市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数据为对象进行实例仿真,结果表明,混沌免疫微粒群优化算法较传统微粒群优化算法可获得更好的控制策略,能更有效的解决电车运行多目标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48.
249.
在介绍欧盟和我国轨道交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相关系统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轨道交通安全相关系统安全管理规范模型的构想。该模型根据安全管理活动的过程,将安全管理模型分为制定、实施和维护3个模块。制定阶段包括计划和建立,实施阶段包括筹备和具体实施,维护阶段包括测量和审核或评审。详细叙述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250.
苏州轨道交通AFC系统中票卡读写器的设计存在软件开放性不足、硬件选型落后,以及对技术标准的执行不严等问题,对AFC系统的建设管理及后续维护等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在分析现有读写器软硬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读写器设计方案,并通过测试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