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50篇
公路运输   240篇
综合类   457篇
水路运输   67篇
铁路运输   86篇
综合运输   1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介绍了ATO硬件设备及ATO连续制动定位停车原理,从车载ATO和轨旁ATP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角度深入分析了车站定位停车的各个操作状态(制动、预对准、停站等)和判定机制。此外,简要介绍了信号系统实时控制列车运行的自适应PI控制器算法。  相似文献   
162.
基于用地和交通特征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对停车需求进行合理预测,考虑目前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和快速增长的交通流量,分析了用地与交通影响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采用用地特征函数描述了土地使用性质与停车生成率之间的关系,采用交通影响函数分析了路网流量增长率和停车率对停车需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利用开发的软件系统,根据典型区域的土地资源规划和道路交通调查数据,进行了城市停车需求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停车需求近5 a增长较缓慢,而在随后的5 a中停车需求快速增长,且日停车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峰小时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63.
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增多,直接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停车位空间的减小。随之而来的就是泊车安全性问题,新手驾驶员或疲劳驾驶人员如何能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快速安全地泊车入库,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对全自动泊车系统展开研究。基于B样条曲线设计出泊车路径,基于滑模变结构与预瞄方式进行泊车路径的跟踪。最后通过搭建SIMULINK与CARSIM仿真模型进行联合仿真。  相似文献   
164.
上海野生动物园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合作建设的中国首座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主出入口及几个主要停车场均位于南六公路东侧。由于来园的车辆主要流向为北向南方向,需通过南六公路-人民西路交叉口掉头入园,导致南六公路拥堵严重。通过野生动物园入园交通现状问题分析,提出了改善入园交通的总体策略,并介绍了建设专用定向匝道,实施停车场改造等具体的工程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5.
为探讨共享停车的出现对用户出行选择的影响,将出行者划分为共享停车和普通停车两种用户类型,分别构建停车阻抗函数,并基于分层Logit(NL)建立停车和路径联合选择结构模型.进一步提出带有两种停车方式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并改进相继平均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算例分析发现预约费用从4元变化到12元时,共享停车需求量从378辆...  相似文献   
166.
目前预定义几何集方法主要用于平行车位和垂直车位2种类型的泊车路径规划,对于未涵盖的停车位种类而言则存在无法规划泊车路径的问题,使得自主泊车系统对于能够泊入的车位种类存在局限性。为了设计斜列式泊车方式用以提高自主泊车系统中车位种类的覆盖率,提出一种基于预定义几何集的斜列式泊车路径规划方法。首先,提出了斜列式C字形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利用几何学设计一种圆弧相切斜线的路径,并通过多项式建模表征任意角度停车位下的斜列式C字形泊车路径;其次,通过分析泊车路径与停车位中可能发生碰撞的关键点之间的距离,构建了泊车路径碰撞约束模型,以此分析不同规格停车位下约束条件的参数,从而获得规划路径安全区域;然后,结合拓扑地图信息与斜列式C字形泊车路径规划的碰撞约束模型,获得合适的泊车路径起始点范围,继而生成与全局路径无缝衔接的安全泊车路径;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实车试验证明实用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针对任意规格的斜列式停车位,均能有效地规划出无碰撞条件下的斜列式泊车路径;同时,车辆能够良好地跟踪所规划的路径,实现精准泊入停车位,证明所提方法能够提高自主泊车系统中停车位种类的覆盖率,并大幅度提高自主泊车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7.
为实现轨道交通车站内客流快速疏散,避免因乘客滞留造成站内乘客出行效率低以及大客流压力导致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本文对目前国内导向标识的设置原则及功能进行描述,依托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分析行人寻路行为机理及出行特征与导向标识序化设置间的关系,研究导向标识的序化设置,依据行人在不同交通设施的步行速度及信息处理时间,并提出在站内停顿点数量较多的通道、楼梯口及闸机处设置导向标识的位置,进而对导向标识的设置进行人性化和合理化的优化设置,对轨道车站内停顿点位置进行导向标识的合理布设,以快速引导行人进行出行决策,减少停顿点数量。  相似文献   
168.
169.
Kan Chen 《Transportation》1990,17(3):251-262
Driver information systems (DIS) are considered in North America as a major category of Intelligent Vehicle-Highway Systems (IVHS), which offer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driving by means of an amalgam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vehicle and highway technologies. Traditionally North America has basic strengths in a numb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at are relevant to DIS. Due to a hiatus in federal funding in the early 1980s, DIS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has emphasized autonomous systems on the vehicles until recently. The current acceleration of IVH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sulted from a number of converging forces and has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developing advanced driver information systems (ADIS) that integrates the vehicle and the highway. Large-scale demonst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DIS will hinge on the major legislations in the near future, and on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public-private sector partnerships in IVHS.  相似文献   
170.
Wright  Derek S. 《Transportation》1990,17(3):239-250
The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board microprocessor applications. It first describes the aspects of vehicle technology and performance that are the focus for on-board computing equipment, from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through to fully intergrated driver decision support. In the second section a wider perspective is taken by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its environment. The third and final section of the paper considers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which permit extensive transmission of vehicle and journey data for public and private use. The conclusion identifies factor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speed with which further applications will be adop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