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40篇
综合类   70篇
水路运输   12篇
铁路运输   22篇
综合运输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为更好地促进天津市双城空间战略的实现以及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天津市4次居民出行调查,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交通在出行强度、出行分布、出行结构方面的交通特征与规律。从用地布局和交通模式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用地布局方面,提出提升滨海新区核心区城市职能、注重职住平衡、提倡土地混合利用的发展策略;交通模式方面,针对双城间交通、双城对外交通、双城内部交通提出了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2.
智慧城市的发展及创新2.0使得旅游资讯的获取和旅游产品的购买变得更快捷和便利,也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和自助游时代的到来。文章介绍了智慧城市在江西的发展,分析了在这一背景下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最后探讨了江西智慧旅游的发展策略,如:加快数字化信息建设、加大网络营销的力度、实现多元化发展,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并指出智慧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3.
公共自行车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总体概述,并针对相关文献进行批判性检验。基于以往同行评议文献及灰色文献,对与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相关的认知缺陷进行分析。当前亟须针对全球公共自行车研究进行评估,该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及加强当前和未来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施效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认为方便性和低支出是注册并使用该系统的重要原因。其次,与固有观念相反,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比非用户更倾向于拥有和使用私人自行车。第三,当法律强制要求佩戴头盔时,公共自行车使用者比私人自行车使用者更不愿佩戴头盔。最后,从更重要的可持续交通角度而言,大量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者选择该方式取代可持续交通方式而非小汽车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34.
“公交都市”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公共交通发展指引了方向并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对“公交都市”理念的误解和在实际行动中的偏离,使得最初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的作用和特征,指出建设“公交都市”不应过分看重公交出行分担率的短期提高,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应聚焦便捷和低碳目标。提出优质的公共交通体系应是由功能分层清晰、覆盖各层次服务水平要求的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组合形成一体化体系。最后,以便捷低碳为纲要,从轨道交通系统、公共汽(电)车系统、辅助公交系统三方面探讨构筑优质公共交通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5.
作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新理念的快速公交,正在被中国更多的城市所关注或实施。常州在快速公交的实践中,从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常州的基本理念出发,探索把快速公交的要素同常州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准确把握“四位”的确立,形成了以中央侧式站台、组合线路等为主要特色的常州快速公交系统。实践表明:常州快速公交系统是结合中国城市实际建设快速公交的成功实践,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建设快速公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6.
交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空气和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用牺牲环境及资源来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大误区。该文在分析城市交通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治理交通污染的宏观政策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7.
特殊的空间形态、稀缺的贯通性轴向道路资源以及高度混合的内外交通导致带型城市面临独特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出发,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中国657个设市城市,据此界定带型城市为建成区长宽比大于3的城市。并对带型城市(组团)的交通需求、路网布局、道路级配进行梳理,发现带型城市贯穿性长轴干线道路的数量、等级、分布对带型城市规模、形态以及交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是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核心。最后,提出带型城市常用的三轴干线路网布局模式及相应的道路等级,可作为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Micro-mobility may alleviate a number of challenges facing big cities today, and offer a pathway toward more sustainable urban transportation.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what factors influence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ntion to use an electric scooter sharing servic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dapt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was used. Survey responses from 471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wer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usage intention an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ehavioural change display distinct reasoning patterns. Lack of perceived compatibility with personal values, mobility needs and life-style particularly drives students with low usage intention and pre-contemplators, who show signs of “green hypocrisy”. Awareness-knowledge about the sharing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usage intention in indirect ways.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be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work on e-scooter sharing in particular, and shared mobility with other types of powered two-wheelers.  相似文献   
39.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s in urban planning must be evaluate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regions. Given the mixed conclus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on reliable methods of assessment and quantifiable mechanisms, a three-year dataset for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city regions in China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polycentricity and CO2 concentrations. After robust testing, we confirmed that polycentric structures decrease the mean CO2 concentrations of city regions, significantly reducing CO2 concentrations in primary city centers and mildly increasing those in city subcenters. Further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patterns revealed that the CO2-reduction effect of polycentric structures is due to the balancing of reductions in commuting duration, transference of industrial CO2 to neighboring areas, and an increase in household CO2 emissions.  相似文献   
40.
基于自身的地铁项目建设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学习心得,介绍了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