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148篇
公路运输   1121篇
综合类   244篇
水路运输   227篇
铁路运输   37篇
综合运输   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EGR对车用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某废气涡轮增压和高压共轨小型4缸柴油机国Ⅳ排放达标工作,进行了计算机在线实时控制EGR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EGR对NOx、烟度、排气温度、燃油消耗率的影响规律,并对EGR率与喷油提前角的匹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为降低柴油机NOx排放,不同工况应采取不同的EGR率;烟度、排气温度、燃油消耗率均随着EGR率的增加而增大;EGR率和喷油提前角应实现良好的匹配,才能保证NOx排放和燃油消耗率都能达到要求,其中小EGR率匹配小喷油提前角,大EGR率匹配大喷油提前角。  相似文献   
992.
柴油机在高原地区燃用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原地区对1台4100QB—2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与柴油不同掺混比的混合燃料进行了台架试验。分析了混合燃料的物性,根据其物性和掺混比计算出当量燃油消耗率。对比分析了柴油机燃用混合燃料的有效热效率、机械效率和负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柴油中加入体积比为10%~30%的生物柴油,柴油机的经济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3.
汽油/CNG双燃料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HH368Q汽油机改装成汽油/CNG双燃料发动机,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分别对燃用汽油和CNG时的动力性和排放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装后的发动机燃用CNG时比燃用汽油时的动力性下降13%;在怠速和中、小负荷工况时排放却比燃用汽油时有明显下降。同时,还对三元催化反应器对燃用CNG时的催化效率和CNG作为代用燃料时发动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4.
在1台4缸高压共轨柴油机上,通过向柴油中掺混0%,10%,20%正丁醇(质量分数),研究了在不同进气氧浓度条件下,掺混燃料含氧量对柴油机燃烧特性与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进气氧体积分数处于20%~21%之间时,燃用3种燃料的滞燃期均不随氧浓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掺混比例的增加,燃料中含氧量增加,这导致了滞燃期的增加,且随着进气氧浓度的降低,滞燃期受燃料性质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随着燃料中含氧量增加,炭烟(Soot)排放逐渐减小;掺混燃料的含氧量对NO_x排放的影响不明显,而对指示热效率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在进气氧体积分数小于15%时,燃料含氧量对指示热效率的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995.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离合器性态会发生变化导致起步性能下降,为降低离合器性态变化对起步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扩展状态观测器和滑模控制的DCT起步自适应控制方法。首先,建立DCT起步动力学模型、发动机模型和液压控制系统模型;将DCT起步问题转化为参考轨迹跟踪问题,通过工况识别并利用极小值原理获得了不同起步工况的参考轨迹;在DCT起步动力学模型中将与离合器性态变化相关的项定义为不确定项,设计扩展状态观测器对不确定项进行估计,同时结合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获得了起步发动机转矩和离合器油压的自适应控制率;为了跟踪发动机转矩和离合器油压的自适应控制率,设计了发动机转矩跟踪控制器,同时对液压系统采用了PID闭环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仿真以及台架试验验证所提出的DCT起步控制方法对离合器性态变化的自适应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起步自适应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避免由离合器性态变化导致的起步延时,同时1挡缓起步和急起步的仿真冲击分别减小了53.11%和43.42%,试验起步冲击分别减小了35.66%和30.31%。  相似文献   
996.
基于MPC563xM的天然气发动机电控单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reescale新一代单片机MPC563xM设计了天然气发动机的电控单元(ECU)硬件.分析了ECU结构,设计了ECU功能模块,其中,喷嘴驱动电路采用高端开关、低端PWM反馈控制、低端电流检测的方法,具有成本低、可靠性好等特点.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ECU能够快速、精确地控制燃气喷射,实现了发动机的快速起动.  相似文献   
997.
从节能、绿色环保的理念出发,以30万t级VLCC为对象,综合比较LNG燃料供气系统、弗莱特纳旋转风筒节能装置,以及空气润滑系统等船舶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技术,分析对比表明,在VLCC上综合应用这3种节能减排技术,可直接满足EEDI第三阶段排放要求,经不同的航行路线测算,该型VLCC年度综合节省油耗可达8%~12%,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8.
汽车动力电池包内部的潮湿和凝露现象是温湿度耦合作用的结果,它直接影响电池性能、加剧电池失效且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但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未得到足够关注,开展电池包内部温湿度耦合特性的分析工作尤为迫切。基于此,研究相应瞬态数值分析方法,求解电池包内部空间动态变化的温湿度分布情况。首先,分析电池包内部空间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热量传递过程,建立热湿传递的物理模型,并根据流体运动三大基本守恒定律以及温湿度耦合关系,建立对应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利用恒温恒湿箱和安装防水透气阀的电池包箱体进行热湿传递试验,验证外界环境动态变化的温湿度对电池包内部温湿度的影响以及电池包内部出现凝露和积水现象的条件;建立电池包及其内部空间的多物理场耦合三维模型,对电池包内外的热湿传递与温湿度耦合过程进行瞬态数值模拟,根据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采用真实气候环境数据定义模型中动态变化的电池包外部环境,从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电池包内部温湿度的瞬态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瞬态数值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佳,得到了外界环境以及电池工作状态的动态变化对电池包内温湿分布、电池表面凝露时长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99.
陈琳  张序  李家南  彭根 《综合运输》2021,(3):125-130
作为高高原复杂机场的典型代表,昌都/邦达机场安全飞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过程结合第五版修订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相关要求,参考昌都/邦达机场不提供正常加油服务的现状,运用性能软件Performance Engineer’s Programs,以"成都—邦达"往返航线为例,从燃油政策、飞机性能和不提供正常加油服务三个方面对昌都/邦达机场运行控制要点展开研究,梳理出以昌都/邦达机场为代表的高高原机场运行控制的要点,以期达到高高原航线持续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Incidents are a major source 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 can lead to long and unpredictable delays, deteriorating traffic operations and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emergence of connected vehicle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s enabled travelers to use real-time traffic information. The ability to exchange traffic information among vehicles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impacts on network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non-recurrent congestion. To this end, this paper utilizes a microscopic simulation model of traffic in El Paso, Tex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incidents on traffic operation and fuel consumption at different market penetration rates (MPR) of connected vehicles. Several scenarios are implemented and test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s of incidents on network performance in an urban area. The scenarios are defined by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incidents and the number of lanes closed. This study also shows ho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ffects network performance in response to conges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of connected vehicle technology in improving network performance. For an incident with a duration of 900?s and MPR of 80%, total fuel consumption and total travel time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20%; 26% was observed in network-wide travel time and fuel consumption at 100% MP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