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6篇
  免费   1338篇
公路运输   1542篇
综合类   1460篇
水路运输   227篇
铁路运输   3978篇
综合运输   31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375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402篇
  2015年   444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594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城市轨道建设的施工阶段作为整个工程中对周边地区负面影响较大的阶段,对其噪声进行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重点阐述地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情况,通过模型预测施工期噪声影响,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分别开展施工期降噪技术研究,研究地铁施工可采用的噪声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2.
详细介绍亚星系列客车的3种缓速器的电路工作原理,并对3种缓速器电路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3.
文章以一种心盘牵引转向架构架为例,根据新发布的行业标准TB/T3548-2019《机车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总则》及T B/T3549.1-2019《机车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转向架第1部分:转向架构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超常、模拟运营与模拟特殊运营载荷工况下,针对该型转向架构架结构形式开展静强度及疲劳强度的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该型构架静强度及疲劳强度均满足对应行业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4.
在分析比较电动公交车两种营运方式的电费、电池折旧费后,指出目前国内正在试运行的电动公交车的营运方式并不经济。提出了电动公交车采用自动集电器的技术方案,一方面能实现大幅度延长电池寿命的“浅充浅放”的营运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省去占地较大的专用充电站,显著降低电动公交车营运项目投资额。  相似文献   
105.
轨道交通建设对北京市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北京市轨道交通和商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析轨道交通建设对北京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机理和演化过程,说明轨道交通的建设会带来新商业区的兴起、传统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强化、枢纽站点附近的商业区地位提升、轨道交通辐射范围外的区域商业功能弱化等变化。提出轨道交通引导商业空间布局有序发展的策略体系,为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商业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6.
城市郊区列车与轨道交通区域快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国外城市郊区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线的发展概况,分析我国城市郊区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线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广州轨道交通4号线线路与轨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直线电机的技术特点,结合广州轨道交通4号线的线路特点、客流特征等,对采用直线电机系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对4号线的线路与轨道设计进行简单阐述,展示直线电机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8.
根据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特点,结合现有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监控系统架构,应用智能预警技术,建立新型轨道交通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实现设备故障早期预警。讨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构成、多级报警方案等问题,并将基于智能多级预警的设备监控系统与现有的监控系统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9.
线路负荷水平的评价工作是优化运输组织方案的重要前提。首先,本文分析了采用单一均值性指标表征负荷水平不能体现线路内负荷分布偏差的问题。为此,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与运输能力匹配的角度出发,以列车负荷为评价单元,建立包括负荷均值和标准差率二维指标的线路负荷水平评估模型。负荷均值指标考虑了各评价单元加权计算,以反映每个评价单元对线路负荷水平的贡献程度,标准差率指标表征负荷均衡性。模型分析得出,线路所有区间的运力同等规模变化不影响标准差率指标,相对提高大客流区间或大客流方向上的输送能力能够改善线路负荷的均衡性。算例分析表明: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超过 1.4 时,应考虑运力优化措施以提高运输能力利用的均衡;组织列车大小交路方案和不成对行车模式,能够提高线路负荷的均衡程度。  相似文献   
110.
A smart design of transport systems involves efficient use and allocation of the limited urban road capacity in the multimod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intends to understand the system-wide effect of dividing the road space to the private and public transport modes and how the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provider responds to the space changes. To this end, the bimodal dynamic user equilibrium is formulated for separated road space. The Macroscopic Fundamental Diagram (MFD) model is employed to depict the dynamics of the automobile traffic for its state-dependent feature, its inclusion of hypercongestion, and its advantage of capturing network topology. The delay of a bus trip depends on the running speed which is in turn affected by bus lane capacity and ridership. Within the proposed bimodal framework, the steady-state equilibrium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ptimal bus fare and service frequency are analytically derived. The counter-intuitive properties of traffic condition, modal split, and behavior of bus operator in the hypercongestion are identifie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port authority (for system benefit maximization) and the bus operator (for its own benefit maximization), we examine how the bus operator responds to space changes and how the system benefit is influenced with the road space allocation. With responsive bus service, the condition, under which expanding bus lane capac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system as a whole, has been analytically established. Then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dynamic framework where the space allocation changes with varying demand and demand-responsive bus service. We compare the optimal bus services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objectives, evaluat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of the bimodal network, and explore the dynamic space allocation strategy for the sake of 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