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4篇 |
免费 | 13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08篇 |
综合类 | 118篇 |
水路运输 | 287篇 |
铁路运输 | 141篇 |
综合运输 | 4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11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近十年间,综合管廊的建设在不断增速。在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的同时,也发现不少新的问题。综合管廊的规划与管线专项规划的重叠,在不同地区都频繁出现,规划的重叠,导致了管线入廊的种类、规模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论证。管线遵循应入尽入的原则,在确定入廊管线的情况下,需要对管廊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好管廊的内部空间,集约使用道路地下空间,让管廊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此外,管廊在道路横断面中的布置位置也应是重点考虑部分,入廊的管线都应是便于周边地块使用,故要充分论证管廊的布置位置,便于管线的接出、便于用户的使用,同时也得尽量减少管廊的凸出结构物对行车、行人的影响。通过对新逢沙大道综合管廊项目的设计情况进行描述,进行深入分析,对综合管廊的未来发展进行详细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2.
针对如何回收电机余热以提升乘员舱制热性能的问题,基于AMESim软件搭建了纯电动乘用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机余热回收模式下,制冷剂分配比例和热管理系统架构对乘员舱制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车速为60 km/h时,电机的发热量可达1 402 W,电机控制器的发热量可达427 W。与无电机余热回收模式相比,通过合理分配制冷剂,热管理系统从电驱动系统和环境中吸收的总热量可提升58.69%~100.57%,乘员舱制热功率可提升71.36%~100.37%。在电机余热回收模式下,采用并联架构的乘员舱制热功率比串联架构高出了23.42%~27.23%。 相似文献
143.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广泛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当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率与制动稳定性不易协调,因此文章提出一种新的电液复合制动分层控制策略。基于 Cruise 软件在满足性能指标前提下,搭建了用于前轮驱动的纯电动汽车模型,并且对其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了验证;为了权衡制动稳定性和能量回收率,提出了一种分层控制架构,旨在实现电机和液压制动协调分配,通过 AVL-Cruise、CarSim 和 MATLAB/Simulink 软件联合仿真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层控制策略有效兼顾了制动稳定性和能量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4.
在雨污水管网养护过程中,清掏出的管网沉积污泥含有大量垃圾、泥砂及腐殖物,含水率高且臭味浓度高,传统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环保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如何对管渠污泥进行经济而有效地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三亚雨污水管网运营维护中清淤污泥的处理及出路问题,对三亚排水管渠污泥进行了采样检测并分析其基本特性,采用预处理+回收利用联合处理,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解决了当地雨污水管道清淤污泥的出路难问题,可在其他类似处理工程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5.
具有良好韧性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因自然灾害、人为失误、设施设备故障等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为充分把握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韧性相关的研究动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了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和研究热点,发现早期的研究重点为轨道硬件结构韧性,运营服务韧性在近年来逐渐得到关注。结合韧性概念在物理学领域、生态学领域和城市管理领域的发展过程,阐释了城市轨道交通韧性的内涵。面向典型的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场景,韧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对象由车站扩展至线路再到线网,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评估对象的规模与颗粒度存在博弈关系,尚未完全挖掘宏微观、动静态对象间的联动影响机理。在韧性评估指标方面,对基于拓扑结构、运输能力、综合性能和业务环节的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发现还可进一步从空间布局、工程条件、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管理手段、社会力量等方面丰富现有指标体系。在指标度量方面,梳理了基于性能曲线的韧性建模、大数据分析、仿真模拟和数值分析共4种典型方法,发现基于单一方法的度量结果易受数据量、假设条件、指标权重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应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度量不同类型和评估阶段的指标。在韧性提升和恢复方面,总结了包含事前预防、事中适应和事后恢复阶段的策略,发现既有研究多从运营管理角度出发,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灾后恢复的相关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最后从①提升突发场景建模真实性;②考虑沿线城市空间和功能的影响进行动态细粒度分析;③探究突发事件影响传播机理以刻画系统内部变化;④研究韧性评估与提升效果验证方法共4个方面展望未来轨道交通系统韧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6.
码头设置增压系统是解决卸船泵自身扬程不足导致输送距离较短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长栈桥码头增压系统设计问题进行工艺输送方案、增压泵选型及控制技术研究,采用管路特性曲线与泵组流量-扬程曲线耦合等研究方法,结论是在码头平台设置增压泵,船泵与增压泵之间缺少有效缓冲,上下游泵流量难以匹配,极易造成增压泵抽空现象,在条件允许时不应作为首选方案,应按最大卸船流量及最大黏度确定增压泵的流量和扬程,且不宜再取设计余量,否则将严重偏离泵的额定工作点,影响泵的正常运行。绘制不同卸船流量及黏度介质的管路特性曲线和泵组合运行流量-扬程曲线耦合图,有效解决最优泵组合运行及控制方案难以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7.
148.
本文针对白龙港南线输送干线SST1.2标过江段顶管方案调整后(从浦西向浦东顶进),管道顶进到567.5m时,在第20节与第21节管缝(距离机头50m,距离W1#工作井517.5m)处发生漏水、漏砂现象,导致该段顶管无法继续顶进,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采用气压法施工工艺对渗漏管道透水点进行处理,在气压状态下对管道进行检查修复作业,文章分析了管道施工的重难点,重点阐述了管道修复施工技术措施和手段,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9.
为了解决智能分布式驱动汽车路径跟踪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间的协同控制难题,充分考虑分布式驱动汽车四轮扭矩独立可控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优势,设计适应不同路面附着条件的智能分布式驱动汽车转向、制动分层协同控制策略。上层控制器依据不同的路面类型设计差异化的多目标代价函数,以综合优化各工况下的控制目标。高附路面下,制定满足最大能量回收值的全局参考车速,在线优化路径跟踪指令,实现最优能量回收的同时减小系统运算负荷;低附路面下,优先考虑车辆的路径跟踪性能和行驶稳定性,在多目标代价函数中取消对全局参考车速的跟随要求,增设终端速度约束与能量回收项性能指标并减小能量回收项性能指标的权重系数。上层控制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多目标代价函数进行滚动优化与预测求解,得到期望的前轮转角及4个车轮的总制动扭矩需求。下层控制器根据制动扭矩需求对四轮的液压制动扭矩和电机制动扭矩进行分配,最终完成整个复合制动过程。基于MATLAB/Simulink和CarSim软件,搭建控制器在环仿真平台,并在高附和低附路面条件下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高附路面下,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准确跟踪期望路径的同时相较固定比例制动力分配方法可提升2.7%的能量回收值并减少约0.02 s的单次计算时间;低附路面下,与使用高附控制策略相比,能够保证车辆的路径跟踪准确性与行驶稳定性,同时可提升7.8%的能量回收值;控制器在环试验结果证明了该协同控制策略对车辆性能提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