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9篇
  免费   180篇
公路运输   723篇
综合类   621篇
水路运输   149篇
铁路运输   131篇
综合运输   3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are performed for a dual levelling valve pneumatic suspensio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uspension failure on tractor–semi-trailer dynamics, using a detailed model of suspension pneumatics coupled with a truck dynamic model. A key element of failure analysis in suspensions with one or two levelling valves is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n the vehicle body roll when one or more failures occur. The failure modes considered are mainly the suspension pneumatic components, including clogged levelling valve, bent control rod, disabled lever arm, and punctured or leaking connectors and pipes. The pneumatic suspension is modelled in AMESim, with critical parameters established through component testing. Upon validating the AMESim component model experimentally, the pneumatic suspension model is integrated into TruckSim for studying the consequences of suspension failure on truck dynamic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 levelling valve in a dual-valve arrangement brings a certain amount of failure redundancy to the system, in the sense that when one side fails, the other side can compensate for the failure. Equipping the trailer with dual levelling valves brings an additional stabilising effect to the vehicle in the event of tractor suspension failure.  相似文献   
52.
自动驾驶汽车需具备预测周围车辆轨迹的能力,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规划,提高行驶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运用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的驾驶意图识别及车辆轨迹预测模型,该模型由意图识别模块和轨迹输出模块组成。意图识别模块负责识别驾驶意图,其利用Softmax函数计算出驾驶意图分别为向左换道、直线行驶、向右换道的概率;轨迹输出模块由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和混合密度网络(MDN)层组成,其中的编码器将历史轨迹信息编码为上下文向量,解码器结合上下文向量和已识别的驾驶意图信息预测未来轨迹;引入MDN层的目的是利用概率分布来表示车辆未来位置,而非仅仅预测一条确定的轨迹,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模型的鲁棒性。此外,将被预测车辆及其周围车辆组成的整体视为研究对象,使模型能够理解车-车间的交互式行为,响应交通环境的变化,动态地预测车辆位置。使用基于真实路况信息的NGSIM(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验证与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模型的方法相比,基于LSTM网络的轨迹预测方法在预测长时域轨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考虑交互式信息的意图识别模块具备更高的预判性和准确率,且基于意图识别的轨迹预测能降低预测轨迹与真实轨迹间的均方根误差,显著提高轨迹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3.
为了分析城市道路环境下高度自动驾驶中非驾驶相关任务和接管紧迫度对接管绩效的影响,基于驾驶模拟器设计了自动驾驶紧急接管场景并开展驾驶模拟试验,接管请求时间分别设定为3,4,5 s,非驾驶相关任务为读新闻、看视频、玩游戏,自动驾驶车速为50 km·h-1,试验中共招募了49名被试(男性30名,女性19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31.06岁(标准差为7.1岁),驾驶人在自动驾驶阶段始终执行非驾驶相关任务,听到接管请求提示后需要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并实施紧急避让操作。研究结果表明:在紧急接管情况下,接管紧迫度对合成加速度和最小TTC有影响,而对接管时间无影响,与5 s的接管请求时间条件相比,3,4 s的接管请求时间条件下的合成加速度明显增加,而最小TTC则随接管请求时间的减少而降低;非驾驶相关任务对接管时间和最小TTC有影响,而对合成加速度无影响,与无非驾驶相关任务相比,非驾驶相关任务会显著增加接管时间和降低最小TTC;碰撞几乎都发生在3 s和4 s的接管请求时间下,5 s的接管请求时间能够基本保证接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4.
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是当今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文章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发出采集使用手机行为数据的App,从真实数据出发,客观地分析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这一不良驾驶行为的覆盖程度及危险程度,并提出将手机使用行为作为驾驶风险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55.
文章利用trucksim重型汽车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六轮双轴重型汽车在低附着路面左右车轮附着系数不一致情况下进行紧急制动的行驶工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附着路面进行紧急制动时,对制动轮进行制动压力控制,有ABS控制的重型汽车比没有ABS控制的重型汽车具有更好地行驶稳定性。但在低附着路面上,有ABS控制的重型汽车比没有ABS控制的重型汽车的制动距离增加了很多,这对重型汽车的行车安全性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56.
奖赏和惩罚措施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在北京市的调查,进行 2 种措施下出行选择行为的探索研究,得出奖励措施会使更多的小汽车通勤者转向非高峰出 行,而收费措施对于使其放弃小汽车出行效果更好.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显示:奖励措施下,大 部分出行者的方式选择为“收益”;而收费措施下,大部分出行者面临“损失”,不同群体在出行 选择时呈现不同的风险偏好态度.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错峰出行转移时,奖励措施比较适 用于中等收入群体,收费措施比较适用于中高收入群体;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其他方式转 移时,2种措施对低收入群体效果更好.以上结论可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7.
城市快速路匝道最小间距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匝道间距是路线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对交通流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城市快速匝道的特点,应用驾驶员行为理论,模拟了驾驶员城市快速匝道上的驾驶行为。认为匝道间距是影响城市快速路主线运行状况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确定匝道最小间距,必须确定匝道组合模式和计算匝道加减速车道长度,并计算出车流从匝道汇入主线后,由于车流变道而形成交织车流长度。由此建立了不同匝道组合模式下的匝道最小间距模型。应用实例表明。当匝道间距不能满足最小间距时,车速降低,服务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8.
钢绞线网-复合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钢绞线网-复合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荷载-挠度曲线,研究了加固层与本体梁界面的粘结机理。将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分为未裂阶段、裂缝阶段和破坏阶段,在平截面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强钢绞线网-复合砂浆加固梁的截面弯矩-跨中挠度分析模型。采用换算截面法对加固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抗弯性能进行全过程受力分析,并通过10根加...  相似文献   
59.
为掌握拓宽路堤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工作特性及其处理效果,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土水耦合单元模拟地基土,三维薄膜单元模拟土工格栅,并基于接触单元考虑桩土界面的状态非线性,从土拱效应、土工格栅的拉膜效应以及桩土作用等方面验证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工作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土工格栅最大拉力发生在原坡脚位置的桩帽边缘处,外侧桩帽边缘的格栅应力逐渐减小;桩承式加筋路堤可使地表不均匀沉降由50.0 cm减小为8.3 cm,超孔隙水压力由63.7 kPa下降为11.0 kPa,并避免了老路基顶面出现的反坡现象,但在老路基处仍出现了较大的地基沉降和超孔隙水压力,故应充分重视老路边坡位置的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60.
采用意向调查与行为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量化研究油价影响下我国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识别典型响应行为,筛选显著影响因素,建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结果表明,油价上涨将影响大部分潜在购车者的购车意向,改变其购车计划;油价对小汽车出行者的影响更加显著,减少用车频率、避免高峰出行、改变出行方式是私家车主应对油价上涨的最常用措施;以地铁为代表的公共交通是首选的替代出行方式,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行者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通过燃油税对油价进行调节,将对我国城市交通结构的优化、交通状况的改善起到关键作用;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油价对不同居民的影响特点,提高实施效果.该研究可为我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