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53篇
综合类   13篇
水路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对目前广泛应用于加筋土工程的土工合成材料-CE131土工网、SDL25土工格栅进行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的长期荷载蠕变试验,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和BP神经网络对其蠕变量进行预测.最小二乘原理是在曲线族中寻找一曲线去拟合实验数据,从得到的误差平方和σ=0.00116来看,其拟合精度较高.BP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学习和记忆能力,尤其是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最大为0.91%,较最小二乘3.4%的误差改善了许多,该法为蠕变预测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岩溶桩基的应用随岩溶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普遍,如何评价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成为岩溶桩基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平面假设的不完善性,考虑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首先,将基桩作用下的岩溶顶板分别简化为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与固支双向板等承载模型,采用结构力学与双向板分析理论建立不同模型的桩端岩溶顶板抗弯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其次,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揭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随矢高的变化规律;在分析岩溶顶板冲切破坏与剪切破坏形式的基础上,探讨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的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而获得桩端荷载、石灰岩抗拉强度、溶洞跨度与矢高等因素对桩端岩溶顶板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基于溶洞钻孔探测所得地质勘查信息构建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流程,提出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特征的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工程案例具体分析桩端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及其破坏模式随矢高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不仅与溶洞跨度、桩径有关,而且与溶洞形态及其矢高也密切相关,此外,石灰岩抗拉强度对岩溶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同样较大,详细全面的工程勘察资料能使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影响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与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强夯加固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影响因素、计算方法以及适用范围进行探讨,并对当前强夯加固地基的有效深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验算。  相似文献   
4.
粉喷桩与薄壁管桩处理软土地基沉降比较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从荷载传递机理和施工适用性两方面对某高速公路工程实例中粉喷桩与薄壁管桩在处理同种软土地基的沉降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讨论了两种方法处理该类软土地基的优劣性,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依据高路堤填土施工期路基沉降实测资料,运用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构造了预测路基沉降的等时距遗传神经网络模型, 并且对该网络进行了训练以及仿真,对预测结果运用3次样条插值可得到预测时间段内的任一时刻沉降结果,通过和实测沉降结果对比可知遗传神经网络比人工神经网络节省大量的调试时间和计算时间,而且其预测精度优于BP算法和指数拟合方法,显示其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公路隧道在松软岩层中的稳定性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路隧道在松软岩层中稳定性维护难题,从围岩与支护体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承压机理上进行了分析;利用新奥法原理阐述了软质岩层中施工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供了3种技术处理措施,分析了其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某电厂软弱地基预压-强夯法处理前后岩土工程监测及测试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查明处理前后地基的强度变化,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处理后地基的实际承载力,最终判断地基处理后的效果。本文可以为类似软弱地基岩土工程监测和测试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和多处试验路段施工最终表明,在淤泥质土中二次掺入总量为5%~8%的石灰使其成为石灰土,经“活化”到“砂化”,能大大改善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提高CBR值,压实度可达90%~95%,比一次掺灰提高2~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应变梯度理论在岩土力学中的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变梯度的研究近年来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述应变梯度理论在岩土力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系统说明各种考虑应变梯度的模型的理论来源和及其相互联系,并对各种模型作了简要述评,就应变梯度理论在岩土力学中的发展趋势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