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宽容性设计理念崇尚以人为本的道路容错、纠错功能,多用于高速公路路侧带的设计。而针对城市道路涵盖的交叉口、标志标线、防撞护栏及施工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宽容性设计,目前国内的研究比较有限。为此,通过分析我国城市道路的设计现状,分别按城市道路施工区、城市主干道以及低流量交通道路几个方向提出了基于宽容性理念的设计建议,为加强城市道路安全提供具有实用性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地城市受道路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常将螺旋匝道作为衔接两侧道路高差的方案。由于目前缺乏针对螺旋匝道的设计标准,导致螺旋匝道在设计时往往沿用环形匝道甚至支路的线形标准。选择重庆市主城区的7个螺旋匝道开展自然驾驶实验,并通过Carsim仿真软件建立道路环境模型,分析比较导致车辆轨迹偏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Carsim进行驾驶员仿真模型建立时,采用闭环控制模式仿真结果可信度较高;当仿真运行速度超过实测运行速度62.5%以上时才会出现轨迹偏离的现象,建议适当提高螺旋匝道设计速度;部分螺旋匝道设计最小圆曲线半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下调;对于设计速度较低的螺旋匝道,可通过提升超高值以保证实际运行速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通过统计学分析,基于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立交基本段采集的交通流与道路线型等数据,建立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通行能力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结果表明:竖曲线半径、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大车比例是影响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竖曲线半径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大,敏感度最高,为20.66%;道路坡度由于影响权重较小,被大车比例取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各类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交通设施的适老化建设程度远低于城市的发展扩张速度,尤其是在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老年人出行面临更多的潜在困难。为明确老年人在山地城市中出行的痛点、难点,进一步量化评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适老化程度,以重庆市中心城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模型,对交通设施老年友好性进行计算,构建人行道、交叉口等交通设施适老性评估体系。结合重庆市龙山大道更新改造项目,应用评估工具对其进行改造前后的评估。结果表明:为山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适老性构建的含19项指标的定量评估工具可以对交通设施适老性进行有效评估。研究成果对于城市规划和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指导交通设施的改善和适老化建设,提高老年人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进  龚华凤  赵聪霄 《公路与汽运》2024,(1):105-110+115
城市立交匝道净距是立体交叉设计的关键参数。山地城市受自然条件影响,城市互通式立体交叉设施的密度比平原城市更高,且交叉形式复杂。立交匝道净距大小直接影响立体交叉的数量、立交形式和通行能力。然而,净距及其设置原则当前尚未形成统一认知,相关标准、规范缺乏一致性,且缺乏明确的推算依据,不利于城市环境下立交匝道合理设计。为明确山地城市立交匝道最小净距,文中对山地城市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的定义、范围、设置条件及最小数值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相关国家标准、美国标准HDM和英国标准DMRB进行对比。研究发现,HDM推荐值介于上限值(JTG/T D21—2014与CJJ 129—2009)和下限值(CJJ 152—2010和相关研究成果)之间,与DMRB的拟合度较高;影响匝道净距的关键因素为交织流量,行车速度、匝道组合形式和服务水平是净距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HDM具有直观的可操作性,山地城市匝道设计及评价中可参考其推荐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统计学分析,基于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立交基本段采集的交通流与道路线型等数据,建立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通行能力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结果表明:竖曲线半径、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大车比例是影响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竖曲线半径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大,敏感度最高,为20.66%;道路坡度由于影响权重较小,被大车比例取代.  相似文献   
7.
共享电单车作为“最后一公里”较好的出行选择,因其具有良好的驱动性和便捷性,在道路坡度较大的山地城市拥有较高的潜在出行需求。然而,作为一种新兴出行模式,共享电单车是否适应山地城市,山地城市道路如何适应并促进共享电单车的发展推广,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为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提升共享电单车用户群体的出行安全,促进共享电单车在山地城市的推广,优化共享电单车在山地城市的规划布设,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试验以及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共享电单车用户的骑行体验、骑行偏好、道路爬坡能力、出行分布等信息,认为共享电单车用户的人行道骑行体验普遍劣于车行道骑行体验,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实地道路路权使用情况,尽可能在车行道设置安全的非机动车道;共享电单车可以在坡度不超过12%的山地城市道路完成爬坡,但坡度超过11%时,电单车的骑行速度受到较大影响,建议设置非机动车道的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11%以内;电单车用户群体主要根据出行目的选择路线,且更愿意在宽阔的主、次干路骑行,建议在坡度小于11%的主、次干路设置电单车通勤路线;共享电单车需根据山地城市道路特点,增加及提升车辆本身的设备,如增加反光镜、夜间尾灯亮度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