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特性对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在对可达性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和常用的可达性测算方法,综合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时间、费用、换乘、服务质量等因素和出行者个体属性,建立基于效用模型的区域交通可达性模型,并以西安市为例对模型及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城墙内的区域平均可达性最高,达到了0.906 4;三环以外的区域平均可达性最低,其值为0.441 8;可达性的大小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逐层递减。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区域公路网的连通效果,以公路网可达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可达性测算模型的优化方法。以可达性和机动性之间的内涵差异为切入点,辨析了公路网可达性的含义。本研究认为公路网可达性不仅仅是空间节点间交通联系的便利程度,还应包含各节点间的相互作用能力,同时体现出节点本身规模(吸引力、发展潜力等)对交通联系的影响。因此,将其定义为区域路网中节点之间相互作用能力及相互作用潜力的大小,其中相互作用能力体现在节点间交通设施的连通状况和发展水平,相互作用潜力体现在节点间人口、资源等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情况。在对公路网可达性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距离法、累积机会法、重力模型法等常用可达性测算方法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公路网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将广义综合出行阻抗、道路容量和节点发展梯度引入重力模型,用于描述节点间联系的方便程度、节点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等,构建了公路网可达性优化模型。为了检验模型的优化效果,以最基本的可达性测算模型作对比,利用汉中市区域公路网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路网交通特性和节点间相互作用等对可达性的影响,有效地弥补了距离法、累积机会法等模型的不足,可作为公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作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成为许多大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名片,其中,单轨系统由于其自身爬坡能力强、景观性好等特点,更是受到旅游区的青睐。旅游区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区位优势,推动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研究结合深圳市坪山区云轨旅游专线的建设,分析跨座式单轨的适用性与客流特征,对旅游区轨道交通线规划与建设提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