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分析“人-车-路-环境”等多要素相互作用对山区普通干线公路运营风险的影响,基于贵州黔南州普通干线公路近3年事故多发点的交通事故与道路线形数据,采用改进的多维加权关联规则算法,深入挖掘事故多发点多要素风险因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山区普通干线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为碰撞,主要原因为占道行驶和超速行驶;易引起事故的风险因素组合有雨天与超速行驶、急弯路段与违规占道行驶等。故建议加强急弯陡坡等线形不良路段的车辆违规变道、违规占道与超速行为管理,并加强雨天道路湿滑环境下的减速慢行警示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高速公路夜间高风险路段的交通安全水平,基于行为适应理论,采用UCwin/road软件构建了高风险路段试验场景,并结合眼动追踪系统进行驾驶模拟试验,采集了不同环境照度条件下驾驶人的眼动参数,并通过研究环境照度差异对驾驶人视觉适应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高风险路段照明的照度标准及过渡段设置标准.研究表明,在高速公路高危路段...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速公路养护作业上游过渡区驾驶员的注视行为特性,利用Smart Eye Pro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开展实车试验,监测并记录3名被试驾驶员经过普通路段和养护作业上游过渡区的眼动数据。应用动态聚类算法和马尔可夫链理论研究了在高速公路普通路段和上游过渡区行车环境下,驾驶员注视转移规律和注视行为平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方视野、左侧远处和右侧远处是驾驶员获取道路信息的主要区域,注视概率累计达70%以上;注视点有以前方视野为中心在各注视区域之间转移的趋势;与普通路段相比,上游过渡区驾驶员视觉搜索范围减小,主要目标物回视概率增加,受养护作业封闭车道的影响,驾驶员需多次注视交通安全设施以获取足够的车道渠化与行车要求等信息,同时需要注意相邻车道的车辆行驶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城市交叉口掉头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多车串联掉头创新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几何设计方法及信号配时优化。通过几何设计分析发现单个待行车位长度可设置为6 m~7 m,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车串联掉头设计的交通特性,给出掉头车辆运行规则和信号控制相位方案,并修正其饱和流率计算公式,以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多车串联掉头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表明:1)多车串联掉头设计的通行能力和车均延误随待行车位数量的增加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其最佳待行车位数量与交通组成、掉头车道饱和流率等密切相关;2)采用多车串联掉头设计相对于常规掉头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掉头车道的通行能力,是解决交叉口掉头拥堵的一种新颖做法。  相似文献   
5.
阐述城市干道占道施工对交通产生影响的因素,提出相应施工交通组织原则;构建占道施工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AHP-模糊物元的占道施工交通影响评价方法,该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可行性较强;系统探讨占道施工交通组织流程及施工交通组织主要措施,指出应根据交通影响评价结果反馈调整施工组织计划,以尽可能地优化施工组织计划,从而保证基本畅通的交通运行。以重庆鹅公岩大桥钢桥面翻修施工交通组织为例,论证本文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MD模型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出行时间、费用、安全、方便和舒适等5个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完善了出行牺牲量的量化方法,加入了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的量化指标及其量化方法;建立了基于改进的MD模型的区域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方法,并提出了预测流程及预测模型中关键变量的求解算法;以沪宁通道内客运方式分担率的预测为实例,对比分析了改进前后MD模型及Logit模型的预测结果。验证了改进后MD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区域交通方式选择过程,预测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引入韧性理论,在分析服务区运营安全事故主要类型及其主要诱发因素的基础上,从安全系统韧性的稳定性、应变性、冗余性、时效性4个特征维度,建立服务区运营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N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提出安全韧性等级及其阈值,并基于正态云模型构建服务区运营安全韧性评价模型。最后,以沪蓉高速公路与沪渝高速公路上各一处服务区为案例,开展评价指标与模型应用。两处服务区的运营安全韧性评价结果分别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与其当前运营安全状态相符,表明评价方法有效,可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安全水平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平行流交叉口在实际应用中因交通波动导致主预信号协调效果不佳、移位左转车道上车辆排队溢出等问题,研究了基于情景的鲁棒优化控制方法。通过解析平行流交叉口交通运行机理,确定了交通需求、饱和流率和运行车速的随机波动会影响其运行稳定性,以此关联时变交通供给与平行流交叉口控制的耦合特征。进而构建了车均延误平均值-标准差目标函数,利用权重系数直观反映决策者对通行效率和稳定性偏好程度。在此基础上,考虑主预信号协调控制、车道功能划分、车道清空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平行流交叉口鲁棒优化模型。结合移位左转车道上车辆运行规则,基于车辆到达-驶离图式推导给出延误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延误模型仿真验证中,左转和直行车均延误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不超过3%,且最大值不超过6%,拟合效果较好。案例分析中,鲁棒优化相对于确定性优化,在延误均值仅增加2.24%的情况下,延误标准差降低了21.23%,说明鲁棒优化在几乎不损失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平行流交叉口运行稳定性,使信号控制更符合实际交通运行需要。敏感性分析中,目标函数值随移位左转车道长度、设计速度的增加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故设计阶段移位左转车道长度的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巴车人员在隧道突发火灾情况下的的疏散时间,提高隧道运营安全性,在1∶1全尺寸试验隧道内,构建了油盆火燃烧场景,开展了不同人数、不同路径等4组工况下的大巴车人员疏散试验.试验记录了不同工况下的车内疏散时间与车外疏散时间,并将疏散时间的试验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视觉良好且障碍物干扰较少的试验环境中,大巴车车内疏散时间大于车外疏散时间,且疏散人数越多,两者差距越大,可见车内疏散是整个疏散过程的一个瓶颈点,有必要加强突发事件下大巴车驾乘人员的车内逃生教育培训等工作,以提高车内疏散效率;在有多个可用出口的情况下,99%的参与者选择从远离火源点最近的出口逃生,并导致该出口出现了排队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隧道内疏散路径和紧急出口的指引,以避免群体疏散时的盲从性,并提高疏散效率.对比结果还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疏散时间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疏散人数规模对通道人流平均通过速度的影响,火灾规模与疏散环境对车外疏散速度的影响,以及实际使用出口数与可用出口数之间的差别,从而合理设定参数值,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分析个体属性对公路隧道内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在全比例尺公路隧道烟雾环境下开展了人员疏散试验。根据123条有效试验结果数据,对试验参与者疏散速度与个体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年龄、隧道逃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逃生培训经历等4种个体因素与疏散速度显著相关,职业、隧道出行频率与疏散速度相互独立。在相关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构建疏散速度与4种相关因素的线性模型,模型标定结果显示,性别变量对疏散速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逃生培训经历变量对疏散速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年龄变量的影响程度最小。可见,加强面向出行者的隧道逃生培训教育工作,对提高隧道内突发事件下的人员自我疏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